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枪口对外,一致抗日。从1937年10月起,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和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年12月底,皖浙赣独立团团长刘毓标等奉省委指示,来到宣城溪口,找到了独立团三营政委阙怀仰领导的上浙皖特委游击大队,传达了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命令,随即在溪口千百坑(牵马坑)的隘门殿将30余名游击队员集中,离开溪口开赴岩寺,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2团3营,结束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走上抗日前线。
挺进宣城,抗击日寇
松沪会战失利后,日军长驱直入,于1937年12月6日侵占宣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正当宣城人民面临国破家亡之际,新四军挺进宣城。1938年4月28日,粟裕奉命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从岩寺出发,5月11日夜通过九连山以北、湾沚以南日军占领的宣芜铁路,翌日拂晓到达宣城的东门渡(今属芜湖县),当晚经过裘公渡、杨泗渡宿雁翅,13日晚离开雁翅进入江苏高淳。不久,5月中旬,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从岩寺出发,6月初到达狸桥,随后进入江苏高淳。几乎与此同时,新四军二支队在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的率领下,从泾县田坊出发,经南陵马家园,通过宣芜铁路封锁线,于6月中旬进入江南敌后。9月,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率二支队机关进驻宣城狸头桥(今狸桥镇)一带。1939年9——11月,粟裕和二支队机关先后离开狸头桥,开赴苏南,与一支队领导机关组建成立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新四军二支队领导机关驻大官圩、狸头桥一年多的时间内,副军长项英和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先后于1938年底来水阳、狸头桥视察工作。1939年夏,在新四军卫生部长沈其震的陪同下,国际友人斯沫特莱来到狸桥、水阳等地访问,历时一个多星期。陈毅也曾多次来狸头桥召开会议、作报告。1939年3月末4月初,陈毅从新四军军部返回苏南路过宣城时,遥望敬亭山,不禁诗兴大发,留下了“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的著名诗篇。
新四军二支队在宣城积极寻找战机打击日伪,发动了4次规模较大的战斗,其中有3次在宣城境内,另一次是奔袭芜湖官陡门。1938年冬,伪军一个中队从湾沚进犯裘公。获知确切的敌情后,粟裕副司令员亲自部署并派在大官圩活动的二支队特务大队前去消灭这股敌人。在大队长朱昌鲁率领下,急行军3个小时赶到裘公渡,拂晓前对敌发动突袭,三支队侦察连配合作战。经过半小时左右的激战,新四军大获全胜,俘虏伪军40余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30余支。
1939年1月6日下午,一支配备6挺机枪、3具掷弹筒的日军约130余人,进犯水阳并夜宿于此。根据敌情和当地地形,新四军二支队决定在水阳镇北7里的白沙李伏击敌人。当晚6时许,粟裕副司令员亲率三团、四团和一个重机枪排,从距离水阳镇35里的狸桥张村出发,秘密进至设伏阵地。次日上午,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毙敌31人,并收复水阳。
官陡门地处芜湖市北郊,靠近飞机场和铁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官陡门据点由300多名伪军驻守,距宣城狸桥50余公里。新四军二支队决定长途奔袭,歼灭守敌。1939年1月18日,粟裕率领三团主力从狸桥出发,晓行夜宿,于21日凌晨突然攻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很快摧毁了敌人据点,结束战斗,共击毙守军200余人,活捉57人,缴获机枪4挺、长短枪80余支,以及大批弹药和其他军用品。
1939年4月上旬,千余名日军从湾沚向狸桥扑来,企图围歼新四军二支队首脑机关。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二支队避敌锋芒,主动撤出狸桥,跳出敌人包围圈,从外线打击敌人,同时组织多支游击小组,对夜宿在狸桥附近敌人进行袭扰,敌人疲于防守,彻夜不绝。日军见计划落空,又四处受敌,只好仓皇撤回。新四军二支队以毙敌40余人、伤敌30余人的战绩,获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建立党的组织,创建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在武装抗日的同时,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抗日团体,秘密建立地方党组织。在新四军的帮助下,1938年6月,宣北最早的党组织——查土圩和雁翅陡门2个党支部成立。1939年4月,中共宣(城)、郎(溪)、高(淳)县委在狸桥成立,隶属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领导。到1939年6月,金宝圩、狸桥等地已有党支部25个,党员200余人。根据新四军的战略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南局的决定,1939年7月,中共苏皖特委在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驻地附近的狸桥成立,直属东南局领导。特委成立后,原由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领导的地方党组织归属特委领导,具体包括:中共当(涂)芜(湖)县委、中共广郎县工委、中共(溧)阳溧(水)高(淳)县委、中共宣(城)郎(溪)高(淳)县委、中共江(宁)当(涂)溧(水)县委、中共江(宁)溧(水)句(容)县委、中共郎溪进出口货程处支部。同年9月苏皖特委又在金宝圩成立了宣当芜中心县委,机关驻宣城金宝圩内的老坝头。与此同时,中共皖南特委于1939年4月在孙埠一带秘密成立了中共宣城县工委(后改为宣城县委)。在党组织和新四军的领导下,宣城人民投身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之中。
1943年11月下旬,新四军16旅46、48团在溧水、高淳边境消灭了大量的伪军和投降敌人的国民党地方保安团队,相继恢复和解放了宣城、当涂、广德、郎溪的大片农村。宣当工委、当南办事处和自卫大队亦随16旅46团开进漕塘、狸桥一带,发动群众,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宣当行政办事处,逐渐形成了以狸桥、漕塘为中心的宣当抗日根据地,下辖漕塘、金宝圩等6个区。1944年9月1日,宣城县委在宣城中东部成立宣城县行政办事处,下辖南山、西进和沈村3个区、9个乡,根据地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人口3.28万。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各阶层人民结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减租减息,征税纳粮,参军参战,拥军支前,为新四军不断取得对敌作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
新四军进入宣城后,广泛发动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抗日主张,组织群众建立各种抗敌协会,发动农民群众减租减息,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壮大抗日武装。新四军每到一地,均派出民运工作组开展群众工作。1938年6月,新四军三支队六团进入金宝圩后成立了地方工作委员会,随即组成民运工作组以水阳为中心开展群众工作。次年春,二支队政治部成立南漪湖工作组,以狸桥为中心开展群众工作。1938年秋,在上冯村召开的几千人群众大会上,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作了2个多小时的报告,亲自做群众工作,宣传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抗日主张,号召各阶层人士团结起来共同抗日,一致对外。
在新四军指战员的宣传发动下,宣北地区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大大提高,抗日信心倍增,各种抗日群众组织纷纷建立。在新四军的支持下,1938年8月下旬,水阳民众动员委员会、教育界救国会、商界救国会、工人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和青抗会、妇抗会等相继成立,农抗会等也在农村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截至1938年底,宣北地区的农抗会组织向南发展到新河庄、庙埠,向西发展到裘公渡河西,向北发展到江苏高淳境内,参加农抗会的农民达1.5万多人。1940年3月,金宝圩农抗总会下辖乾兴、杨泗、官坝、雁翅、辽丰、惠民、丁湾、裘公、九十殿、徐村、陇上、双庙、总管庙等13个分会。各级农抗会积极宣传抗日,号召青年参军,实行减租减息,抵抗日伪抽税,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农抗会组织也得到壮大和加强。
在新四军和各级抗日组织的宣传动员下,金宝圩、狸头桥等地大批热血青年踊跃参加新四军。1938年冬,狸桥有200余名青年参加新四军。1938年冬至1939年春,溪口、华阳等地200余名青年到狸桥参加了新四军。此间,新四军三支队特务大队在金宝圩由30余人发展到100余人。1939年初,刘一鸿率农民武装自卫队被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特务营。到1939年4月,新四军二支队由最初的1700余人发展到6000余人。1944——1945年,宣当抗日根据地仅昆山区先后就有200多人加入新四军主力部队。
与此同时,在新四军的支持下,地方党组织组建的地方武装也不断发展壮大。1939年秋,中共当(涂)芜(湖)县委成立了一支10余人的当芜游击小队,后逐渐发展壮大为中心县委的警卫连,1940年3月又扩编为宣(城)当(涂)芜(湖)游击大队,共有3个排、100余人。1940年春组建了金北乡防匪团,后逐渐发展到30余人。在中东部,宣城县委于1942年夏在孙埠与水东交界的茶花岭成立了由向阳任队长的宣城游击队,这是宣城县委领导的第一支武装。活动在宣南山区等地的泾旌宁宣游击队经常得到苏浙军区的支援,粟裕司令员还曾送给泾旌宁宣游击队2挺机枪和一些其他武器,使队伍得以壮大。这些地方武装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积极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打击日伪,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
军民交融,鱼水情深
作战间隙,新四军二支队指战员同驻地群众打成一片,修路架桥,担水扫地,访贫问苦,尊老恤孤,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部队首长更是关心群众疾苦、执行群众纪律的表率。粟裕住横路章家祠堂时,时常去看望住在附近的章先德、章先成2位孤寡老人,并经常派人送一些日用品给他们,关照有加。1938年冬,司令部一头大骡子咬伤了红杨树村一名9岁儿童,张鼎丞司令员知道后,立即派军医医治,同时下令宰掉这匹闯祸的骡子,一位老大伯求情说:“它是畜生,不懂人性,饶了它吧。”张鼎丞说:它犯了群众纪律,谁说情也不行啊。事后,还送给受伤小孩家4块银元和一些衣料,作为疗养费。是年冬,张鼎丞、粟裕住在蒋山张村,适逢房东张克玉的妻子生产,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张鼎丞和粟裕各送银元一块,作为贺礼。象这样军民相亲的故事至今还在宣北一带传颂。
宣城人民同样对子弟兵满怀深情,参军支前,传递情报,掩护转移等,成为新四军的坚强后盾。1940年12月,皖南新四军北移,军部非战斗人员近2000人分批进入宣城境内,沿高桥、杨柳铺、岗子头(金坝)、夏渡、孙埠、洪林桥一线向苏南转移。新四军北移人员每到一处,沿途宣城人民均提供方便和帮助,夏渡、孙埠及其周围村庄1300余名青壮年还协助新四军第四兵站运送重要物资。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在泾县周边地区设卡堵截。中共宣城县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帮助一部分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官兵经宣城前往苏南,组织群众为突围出来的新四军战士带路,避开岗哨,掩护他们安全转移。突围出来的一纵队司令员傅秋涛率部分官兵就是在群众的帮助下,避开国民党军108师驻地,绕道在孙埠渡河,突破封锁线,最后胜利到达苏南。当新四军突围官兵经过宣城时,还有不少村民冒着生命危险,自发地进行掩护和帮助,提供饮食,安置隐蔽,帮助侦察敌情,引导他们绕过敌人的哨卡,安全转移。当战士们表示感谢并付给向导费时,村民们说:“我们不是为了钱,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来赌这一笔钱!”“不要讲谢的,因为你们是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殷扬《皖南突围记》)
1945年8月9日至11日,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原16旅)在溧高、宣当地区长达30公里的战线发动了东坝战役,攻克了高淳、溧阳、郎溪和宣城狸桥等地日伪军大小据点24处,消灭日伪军1800余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同一天,新四军苏浙军区对京、沪、杭、南沿线日军发出最后通牒,限令日军24小时投降。对于拒不投降的日伪军,新四军予以消灭。8月20日后,苏浙军区三纵队第9支队向宣城纵深推进,全歼新河庄、油榨沟、水阳等地拒绝投降的敌人。至此,宣北油榨沟及以北地区全部解放。9月3日前后,投降的日本侵略军仓惶地离开宣城。宣城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新四军转战宣城,浴血杀敌,多少将士血洒敬亭山下;越战越强,捷报频传,铸就铁打的新四军。宣城人民与新四军同仇敌忾,救国卫家,多少优秀子弟加入铁军;不畏牺牲,英勇杀敌,多少杰出儿女血浸故土。宣城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铁打的新四军,代代缅怀英勇殉国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