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业务研究 > 方志年鉴 > 年鉴

提高年鉴质量,打造精品年鉴

发布时间:2019-01-18 14:49 信息来源:中共宣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摘要:年鉴工作已常态化,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是年鉴的价值所在。年鉴应具备准确性、全面性、创新性、时效性的特点。当前年鉴工作中的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对年鉴认识不够、队伍建设不稳定、单位交稿不及时、创新精神不足、实用性不够强。如何提高年鉴质量、打造精品年鉴,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争取领导重视、支持;完善工作机制;建设良好专业队伍;勇于创新;积极开展理论研究。

关键词:年鉴特点  工作中的问题  精品年鉴  思考

 

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综合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目前,我市已在全省率先实现志鉴编纂“两全”目标,年鉴工作已常态化。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是年鉴的价值所在,因此,年鉴编纂工作者必须注重年鉴的质量问题。结合我们在年鉴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围绕“提高年鉴质量,打造精品年鉴”这一主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年鉴应具备的特点 

(一)准确性。年鉴记述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是年鉴质量的核心。年鉴内容只有真实、准确,才有可信性、可用性、可读性。也只有真实、准确,才能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服务,才能成为了解一地市情、地情的窗口。

(二)全面性。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大型工具书,必然要求收录的内容要全面翔实。年鉴中记载的各类信息是对一年内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综合概括,因此在编撰过程中要尽可能兼顾到各方面的信息,不可有遗漏,使年鉴真正发挥工具书的作用和价值。 

(三)创新性。年鉴是逐年编写,连续地反映一地新情况、新发展、新成绩的工具书,这就要求要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年鉴可以有一些相对固定的栏目,但也要与时俱进,要与当地社会发展相协调。针对新问题,新形势,及时更新和调整栏目设置,做到常编常新,才能使年鉴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 

(四)时效性。年鉴记载上一年的发展情况来指导当前的工作,因此年鉴应注重时效性。中指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要求,年鉴应逐年编纂,做到在出版年度的上半年内出版,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年鉴的使用价值。

、当前年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年鉴认识不够。不少单位对年鉴性质、功能、特点认识不足,认为年鉴资料就是上一年的工作总结,不知道围绕事业发展,挖掘信息资源,记述基本情况,反映大事、要事、新事,以实现其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因此供稿质量不高,新颖性不强,特色不明显,亮点不突出;有些单位稿件内容空泛,年度动态性条目偏少,都是一些固定化条目,社会热点和单位年度大事反映不够翔实。

(二)队伍建设不稳定。目前各单位从事年鉴供稿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单位的文秘人员或档案管理人员。其工作任务往往是临时指派的,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有时我们刚对单位的供稿者进行了培训,很快就又换人了。年鉴编撰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很难编撰出高水平年鉴。

(三)有些单位交稿不及时。年鉴暨地方志工作目前来说还是软任务,加之各单位承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很重,年鉴供稿还不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少单位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报送初稿;即使报送初稿,请其修改、补充有关资料,也不能及时完成。今年,我们年初就下发了文件,要求3月底供稿,少数单位几经催报,到10月份才交稿,影响了整体编纂进度等。

(四)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足。经过多年发展,年鉴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体例,包括栏目设置、内容等方面。每年习惯于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编撰,在形式和内容创新不足。这既有编辑人员原因,即编辑人员产生途径依赖或自身能力不足,而缺乏创新的意愿;还有就是各供稿者的原因,他们图省事,参照上一部年鉴,照葫芦画瓢,造成内容雷同,缺乏热点、亮点,新颖性不足。

(五)实用性不够强。年鉴作为工具书,要切实发挥实用性,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为了解和研究一地市情提供资料。但当前不少年鉴一出版后就束之高阁成为普遍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年鉴的实用性不强,不能真正发挥年鉴的特点和作用。目前,我市年鉴出版时限普遍较迟。

以上问题在我们年鉴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年鉴工作,不利于年鉴质量的提高。

三、打造精品年鉴几点思考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推出的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让我们进一步提升年鉴的质量,打造精品年鉴有了指引。结合实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争取领导重视、支持。在当下的中国,“千难万难,领导重视就不难”,仍然是一种正常现象和经验之谈。要提请本级政府召开有关工作会、推进会,请市领导到会讲话强调,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形成重视年鉴工作社会氛围。要求各供稿单位切实加强对年鉴编纂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分管领导、职能科室和编辑人员,把撰稿任务落到实处,确保按时限要求完成本单位的供稿任务。

(二)完善工作机制。年鉴是代表当地政府发布的最具有权威性的信息载体和资料性工具书。每年要由政府下发年鉴编纂通知,对年鉴编纂工作进行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必要时要由政府予以督查,这是从政府层面的制度保障。要建立稿酬分配机制,对供稿者按实际使用篇幅支付稿酬,鼓励供稿者能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年鉴编纂内部要建立“三次审校制、审校通报制”等一系列的保障机制,确保年鉴内容真实、准确和体例、文字规范。

(三)建设良好专业队伍。各供稿单位要选派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熟悉业务、文字综合能力强的人员承担撰稿工作,并要相对固定。年鉴编辑部要加大对供稿者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对年鉴编撰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切实提高他们业务能力。同时年鉴编辑人员要具备专业素质,包括编辑知识、文化程度、文字功底、业务经验等方面。年鉴编辑不可能是所有行业的专才,但必须是略知百科的通才,知识不求专深,但求广博。

(四)勇于创新。年鉴编辑不能只关注自己编纂的年鉴,这样容易固步自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要注意“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具体做法,结合发展趋势和年鉴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要求,对年鉴框架结构、篇目设置、条目内容进行调整,使框架结构、栏目布局更趋合理。同时,对封面、版面设计也要加以创新,要丰富年鉴的版式设计、装帧开本等样式,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充分发挥年鉴的信息和资料性作用。

(五)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年鉴编辑要加强年鉴理论学习和研究,关注理论前沿,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及时发现年鉴编纂过程中的新问题,进而进行一些新探索,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撰写和发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创新观点的理论文章,为年鉴事业的创新发展作理论探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