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业务研究 > 方志年鉴 > 志书

洪亮吉与嘉庆《泾县志》

发布时间:2017-09-19 17:05 信息来源:中共宣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一、洪亮吉生平

洪亮吉,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今常州武进县人)。其先世本居安徽歙县,其祖父入赘常州赵氏。洪亮吉六岁时丧父,寄居在外婆家。其自幼刻苦读书,以词章考据闻名,尤擅舆地,得到当时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袁枚(1716—1797)和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1725-1784)的赏识。二十六岁始,先后到安徽学政朱筠、陕西巡抚毕沅的府上任幕僚。期间纂修了《三国疆域志》、《延安府志》、《淳化县志》、《长武县志》、《澄城县志》、《固始县志》、《登封县志》、《怀庆府志》、《东晋疆域志》、《十六国疆域志》、《乾隆府厅州县图志》等。洪亮吉科举不顺,乾隆五十五(1790)四十四岁时,终于以一甲第二名考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二年后被任命为贵州学政,这是他一生做的最大的官。在贵州三年任职期间,勤于政事,转变学风,并编著了《贵州水道考》三卷。嘉庆元年(1795)回京供职,入直上书房,侍乾隆帝的曾孙奕纯读书。嘉庆四年(1799),洪亮吉针对时局动荡,上书《时政启》,洋洋数千言,痛陈朝廷政治之弊端,时局之危急。嘉庆帝闻之震怒,将洪亮吉打入死牢,后免死改为流放伊犁。嘉庆五年(1800),逢京城大旱,皇帝求雨不应,以为是自己拒谏阻塞言路所致,于是赦免洪亮吉回原籍。诏令一下,天降大雨,这段经历具有传奇色彩。

遭此劫难后,洪亮吉无心仕途,改号“更生居士”,纵情山水,闭门著述,受聘于各地讲学修志。嘉庆七年(1802),受聘于旌德毓文书院担任山长(校长)一职。二年后,著《毓文书院志》八卷。嘉庆十年(1805)离开毓文书院,受聘编修完成《泾县志》三十二卷、《宁国府志》五十卷。嘉庆十四年(1809)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洪亮吉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卷施阁诗文集》、《六书转注录》、《晓读书斋杂录》、《伊犁日记》、《更生斋诗文集》、《春秋左传诂》等,后人汇为《洪北江全集》。

二、泾县修志源流

泾县位于今安徽省东南部,山水毓秀,人杰地灵,古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历史上一直归属宣城所辖。泾县文风昌盛,学者名流辈出,代不乏人。泾有志,甚早。唐代曾编《图经》、宋代曾有《图牒》。南宋嘉定年间,知县王栐(濡须人)首倡志事,撰成县志十三卷。入明,五修《泾县志》:宣德元年(1426)曾任湖南东安训导泾县人左顺撰志八卷,成化十二年(1476)泾县训导曹迁(浙江临海人)撰《泾县增志》十卷。嘉靖三十年(1551),曾任九江知府、户部郎中行人司司正王廷幹(泾县人)受知县邱时庸礼聘,主持志事,越数月而志成。该志凡十一卷,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泾县志》。嘉靖四十年(1561)泾县庠生赵恩、张问政、沈麟、郑文瑞同辑《泾县续志》一卷。万历三年(1575)泾县庠生左润、赵仲评、郑岱、王文炯、赵士瞻同辑《泾县补志》一卷。万历十三年(1585)曾任江西雩都知县泾县人沈容贤辑《泾县补志》一卷。入清,顺治年间两修县志,泾县文学左士望辑《泾川志概》共四卷,成书时间不详;顺治十三年(1656),泾县举人王云龙、赵士可、庠生左士望、赵行可、赵霖、文启元、赵瑞开、马三锡同纂《泾县志》十二卷。康熙两修志书,泾县贡生吴永旭、举人王国彦辑《泾县志补遗》一卷,曾任广东肇庆推官泾县人赵善增辑《泾县续志略》,两志均成书年代不详。乾隆十七年(1752)泾县贡生郑相如编《泾县志》共四十五卷,人称《郑志》。第二年,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钱人麟(江苏武进人)受泾县知县王廷栋所聘纂成《泾县志》,人称《钱志》。进入嘉庆时期,即洪亮吉所纂的《泾县志》。此后至清末,有道光年间知县阮文藻(江西安福人)纂修的《泾县续志》九卷、光绪年间胡韫玉纂《泾县乡土记》。自宋至清末,泾县前后共修县志十五次,其中名气最大、体例最佳者当属洪亮吉所纂《泾县志》。

嘉庆九年(1804),宁国知府鲁铨欲修《宁国府志》而令各县修志,泾县知县李德淦礼聘洪亮吉任总纂,邑人陈宝泉、吴台、左暄、赵学铿等任分纂,李德淦自任主修。洪亮吉偕长子洪饴孙赴泾县共襄此事。嘉庆十一年(1806)十一月,历时一年有余,经众人之手,修成这部名志。2008年,泾县方志办点校出版了该部志书,为我们学习研究洪亮吉的方志思想提供了便利。

三、嘉庆《泾县志》的特点及评价

洪亮吉是我国古代修志名家,晚年更是潜心地方志研究。他在《泾县志》的序、凡例中阐述了其主要修志思想,并将其体现编修实践中。晚清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一书中,将该志列为方志典范。黄苇等人所著的《方志学》一书中也说:“清乾隆、嘉庆年间,是中国方志发展史上一重要阶段,名志辈出,数量繁伙。此时兼名地、名家、名志为一身者,则洪亮吉所撰《泾县志》可称其中典型之一。”

体例详备,门类齐全。全志共三十二卷,卷首载洪亮吉序、李德淦序、凡例十五则、纂修姓氏,后为图,有县境图、城治图、县署图、学宫图、泾太分防图、山境图、水境图等十四幅。图后为正文,卷次为:卷一沿革、卷二城池、卷三至四山水、卷五食货、卷六至七学校、卷八书院、卷九坛庙、卷十官署、卷十一古迹、卷十二金石、卷十三职官、卷十四至十五选举表、卷十六名宦、卷十七至二十人物、卷二十一至二十四列女、卷二十五寺观、卷二十六艺文、卷二十七杂识、卷二十八辩证、卷二十九旧志源流、卷三十至三十二词赋,卷下设目。全志还专设“辩证”一卷,对于主张“贵因而不贵创”主张的洪亮吉来说,不可多见,这是洪亮吉晚年一大独创。全书运用述、记、志、图、传、表、录等方志体裁,述史记事,体例详备,门类齐全,内容涵盖了泾县一地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人文各个方面,为后人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地情资料。

搜罗详备,考据严谨。洪亮吉是著名的考据学派,.他在《泾县志》序中说“盖撰方志之法,贵因不贵创,信载籍而不信传闻,博考旁稽义归一是,庶乎可继踵前修,不诬来者矣。”这种言必有据、事必问典的做法,在该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志书的内容主要来自历代的史书、旧府志、旧县志,以及当时组织编写的采访册和事实册,此外还有当地的碑刻、拓片等,可谓采纳广博,只要用得上的材料都尽可能地搜罗。对碑刻文字材料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卷六至七学校,分别收集碑记21篇、26篇。每个条目下注明出处,如需要解释的条目,都以按语的形式加以说明。除按语外,有些考释不清地方还加以小字说明待考。如卷十四选举表,在“唐·进士”条下有:“按《郑志》云,外有朱常、朱琦俱登科,朱信登第,俱见之别传。未评俟考。”在卷二十八辩证、卷二十九旧志源流,两卷下序中,他解释了设两卷的目的。“旧志承流传之讹,于名胜、古迹、人物、冢墓各门,颇多附会。又泾水,为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四府经流绵络,中水、小水至数十。而旧志,以字数行了之。又云‘三水为泾’,皆非事实也。……余遂逐条答之,如临孝存郑康成辩《周礼》之例,作《辩证》一卷。”文中他对旧志中有关地理的记述,不加考证、以讹传讹的做法大加鞭挞,为溯本清源,而专设《辩证》一卷。设《旧志源流》一卷则因为“《钱志》则不甚考古,《郑志》则微伤于凿,皆得失参半焉。”正是由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洪亮吉得以“词章考据,著于一时”(《清史稿》)。

突出地理,注重沿革。洪亮吉在《泾县志》凡例中,提出“一方之志,山水之要”,为此地理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相当大的比例。志书卷首14幅图,均为地理山水图。卷一沿革,下设星野、疆域、形胜、风俗、气候、岁时琐事六门,首记县内地理沿革的内容。卷二城池,下设故城、街巷、坊表、乡都、市镇、桥梁、津渡、邮递八门也都是与地理有关的内容。卷三、卷四山水两卷,载有山、水道、潭、陂,还有大量的湖、池、井、泉。山水的条目不仅记山、水的位置,水的源流变化,还记述山的胜迹、物产等内容,使每个条目的集自然、历史人文内容于一体,便于读者阅读。 “山则亘古不移,水则时有迁徙,旧志于此未免简略,今一一考其发源所在及所入之水,条分缕析,无不录入,并加以考证,庶后人有所依据云。”(《泾县志·凡例》)洪亮吉认为地方志所载内容不仅是给当世人所看,更是为后人留下重要的地情信息,为详细记述地理沿革内容,广泛采集资料,详加考证。资料来源,主要有文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隋书》、《唐书》、《宋史》、《元史》、《明史》等正史,以及《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元丰九舆志》等地理志书等。在卷二十八辩证中,洪亮吉专门与左暄、吴台等人以九封书信形式,讨论泾县水道的起源走向、铜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变化等。

简繁适度,详略得当。卷首序中开宗明义说到:“一方之志,苟简不可,滥收亦不可。”全书对反映地方特点的建置、地理、人文等内容,是浓墨重彩地记述。但即使付诸笔墨较多的地方,也是言语简练,没有一点铺陈辞藻。“城池、学校、官廨建造年月在所必举,而历代故城故治所在,尤须证以方书,考其遗迹。”(《泾县志·凡例》)志书对境内猷州、安吴等建置沿革,是一一详录。沿革中对旧志滥载的“星野”略写。人物是旧方志中最重要的板块之一。《泾县志》卷十六名宦记载了在泾县为官、实心为政者九十六人,其中明清时期七十八人,述其政绩简洁明了、生动传神,如记明代泾县知县曹谷“风裁峻整,不怒而威。听断如神,诎者亦服。巡行乡曲,所过多题咏。”廖廖数语,则描绘该人政绩和才华。卷十七至二十人物,洪亮吉将其分类记述,“立功、立言者,始可谓之名臣;仕宦有政声者,始可以入宦业;著述有功经传者,始可谓之儒林;诗文超绝辈流者,始可谓之文苑。”对名臣的记述很为详细,包括其生平、业绩、名望等;对诗词卓著者,例举其重要诗文、世人评价;对懿行、尚义等则较为简单,有的是一句话介绍。

纵贯古今,厚今薄古。志书中“沿革”卷追溯到虞夏时代,“职官”始于汉代,“名宦”始于三国吴,“学校”、“选举”、“艺文”、“词赋”等卷内容始于唐代,“书院”、“坛庙”始于明代,其他如风俗、食货、官署、金石、人物、纪事等也无一不是从追溯的角度记述,几乎卷卷有追溯。但各卷的记载侧重于明、清两代。如“文苑”共包括唐、宋、元、明、清五代一百零三人的传记,其中属于清代的六十八人,占到66%。卷十七人物卷,“宦业”一门,共载一百二十二人,其中宋代九人、元代一人、明代四十六人、附录八人,清代四十六人、附录十八人,有清一代占了近半数。卷五食货,恩赉、户口、田赋、徭役均从清代开始记述。县志对当世人和事的记载要远多于古代。卷二十一至二十四列女,其中卷二十四整整一卷的内容记录当时还在世的节妇烈女,这也许是出于教化当地妇女守节的目的,但不管怎么说,在当时修志背景下,修志能为活人立传,不能不说是个大胆的尝试和突破。

诚然,该志也其历史局限,比如在列女、杂识等卷中,载有封建伦理、迷信荒诞、有悖人性等诸多糟粕。但总的来说,洪亮吉所修的《泾县志》体例完备、内容丰富、详略得当、考证精细,是我国地方志宝库中的名作佳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