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面积51.1平方公里,辖4个村(其中一个为畲族村),人口6100余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02亿元,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乡。历时两年,2017年4月,《宁国云梯乡志》完成评议稿,7月召开了评议会。该部志稿是宣城市二轮修志以来,第一部较为成型的乡镇志,也是全市列入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第一部。
评议稿采用纲目体,整体框架是按照中指组下发的中国名镇志丛书的基本篇目设置的,即:基本乡情+名+特。卷首为云梯乡位置图、政区图、地形图,一级类目设基本乡情、大事纪略、畲族历史文化、畲族文化传承、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产业、景区名胜古迹、人物、艺文等。志稿通纪体上限不限、下限2015年,全书约50万字。评议会上,大家总体感觉该部志稿符合中指组有关名镇志的基本要求,尤其是突出了当地少数民族乡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同时也有人提出志稿与我们对传统志书的认知,存在格格不入的地方,有点困惑。为此,关于如何认识乡镇志,乡镇志编写与县市志编写要求上有什么异同,如何处理中国名镇志与传统乡镇志的关系,以《宁国云梯乡志》评审议为例,本人做一番不成熟的思考。
一、关于乡镇志的基本要义
乡镇志首先是志书。是志书,就要坚持志体,内容要全面、系统,该乡镇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要有所反映,在容量上可以有多有少,但不可或缺,目前评议稿“基本乡情”下的二级目中有地理位置、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状况、民族构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没有党团组织、政权机构、基础设施等目,我个人认为篇目结构上是不完整的。评议会上,有人(包括乡里主要领导)提出,评议稿对畲族村记述详之又详,而对其他3个非畲族村则少之又少,内容不全面、不均衡,是缺憾。其次,要特色明显。受地域面积、自然环境、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乡镇志不必沿袭县志体例,如山川河流、物产遗迹、现代工业、旅游业,不一定每个乡镇都有。因此,在篇目设置上,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突出特色。根据中指组的要求,镇、村志采用纲目体,门类设置上较为灵活,不苛求事物层次关系,摆脱市、县志模式,因地制宜,有详有略,有升有降,对一些内容不多或具有共性的门类不单设,可以合并同类项,进行降格处理,如交通、电信可以合为“基础设施”,对于有历史特性、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等个性内容,可以适当打破常规予以升格,详述。比如,农耕文明、古旧民居、传统村落、集市庙会、乡土风情等。志稿不吝笔墨记述了当地历史文化,但对政治、经济、社会进步的内容则不记或记之不全。第三、要有用。乡镇志记载县志中所没有记载或者记得语焉不详的资料,起到县志之深化和补充的作用。其重点:一是全面、翔实记录城镇化发展历程;二是传承名镇文脉、重塑特色,抢救和保存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满足乡镇居民文化需求;三是展示乡镇个体发展脉络,摸索乡镇发展经验,提炼发展思路,梳理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志稿中对小城镇建设与开发,言之甚少。第四、要可读。乡镇志内容具体而微观,应是贴近普通百姓的事情,这在档案中很难找到资料。比如集市贸易变迁,小镇上的茶馆店兴衰,人口的迁移,或者发生在农村中的新鲜事物,比如改革开放后本乡第一位万元户、第一位大学生、第一台彩电入户等等,这些内容对于留住乡情、乡愁是有益的。乡镇从面积、人口、经济总量上计,相对市县,规模较小,这类资料通过社会调查,应不难搜集。
总之,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定义,乡镇志应是客观记述乡镇辖区内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活动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其基本特征是体例结构较为松散、灵活,内容具体而微观,有用、可读,是对市、县志的补充。《云梯乡志》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二、关于乡镇志编写的基本要求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政府,乡镇志应翔实完整,横不缺大项,纵不断主线,可设总述、大事纪略、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党团组织、政权机构、经济综述、工农业生产、商贸流通、人民生活、村民自治、人口民族、姓氏血亲、科教文化、礼仪风俗、宗教信仰、名人轶事、村落概况、附录补记等篇目,尤其重点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化和成就,突出历史特性、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我个人认为中国名镇志丛书基本篇目,可作为参考篇目,其中“基本乡情”不宜直接作为类目标题,它应是隐性的,把反映基本乡情的内容集中前置即可。
作为通志,乡镇志要注意结合古今。但一乡一镇地方文献有限,编纂人手有限,古代的建置沿革多变,故对于历史上的人、事、物,欲一一辨明绝非易事。乡镇小志强溯渊源,难免差错更多。据此,有人提出乡镇志对历史(除了民间传说、风俗礼仪、人物)的追溯不宜太远除对确有依据者外,一般可从近代或辛亥革命时期写起。志稿不少内容从改革开放初期记起。我个人认为政治、经济、社会部类至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记起。如果没有详细资料,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简述一下历史状况。
加强资料收集力度,拓展资料收集范围。乡镇一级没有特定档案管理机构,因此档案保管大多不是很完整。除了重视档案资料,发动乡镇各有关部门积极供稿外,还要重视社会调查,注意收集口碑、音像等资料。资料要全面系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资料齐全;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连贯完整;人、事、物,时间、地点、过程等要素齐备。注重使用原始资料,重要资料来源注明出处;有歧义但不可或缺的资料,要多说并存,比如乡际争执、村间争论等。志稿中关于“南宋状元吴渊父子的祖籍之争”,处理得较好。
横排门类,纵写始末,也就是“横排竖写”。横排门类,就是把志书要记述的事物,分门别类,一一横向排列;纵写始末,就是把横排的事物以发生、发展的顺序完整地记述下来。横排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社会分工与科学分类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标准相统一的原则;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竖写要求纵为主线,就是要系统地记述事物的来龙去脉,记清其始末因由,记述时要注意反映事物发展全过程,但又不能逐年逐月记“流水账”,而是要记其兴衰起伏的转折,把起伏点连贯起来,从兴衰演变中反映其发展过程。横排竖写,是包括名镇志在内所有志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关于名镇志工程的几点建议
1、明确名镇志定位。对某一乡镇志最感兴趣的是全国读者,还是当地的乡民或在外学习工作的本土人士。其答案应是不言而喻的。冠之以“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后,名镇志的定位如果仅是面向上述前者,我认为是误入歧途,正确定位至少是兼而有之。我们不能将名镇志简化为快餐性文化产品,比如宣传册、招商指南等,这类资料上的信息目前政府网站上可以更迅捷地获取。名镇志的定位不清晰,影响了名镇志文化工程的实施。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水东镇,就放弃名镇志文化工程,而自行决定自己的编纂模式。
2、开展乡镇志理论研究。乡镇志及村志要求接地气,讲好老百姓爱看、爱听、爱想的故事,这是应有之义。但是当地老百姓喜欢的内容,并不都是外界都感兴趣的东西。换言之,从外界角度来取舍志书内容,有可能造成当地人感兴趣的内容缺失。《云梯乡志》稿评议时,就有人遗憾表示他们几代人工作的足迹没有记述。乡镇志在坚持志书编纂的基本原则前提下,怎么编一部堪存堪鉴、堪读堪传的名镇志,应认真开展理论研究。
3、坚持百花齐放。名镇志要求采用“基本乡情+名+特”的基本模式,与传统志书相比,被认为是一种创新。我们应该允许各地在存真求实、横排竖写、述而不论、生人不立传、体例体裁运用科学、以现代语体文表述等基本原则下,进行其它偿试,而不拘泥于某一固定模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不少地方采用两条腿走路,一边按上级要求模式编名镇志,一边按自己想法另编传统乡镇志,这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