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业务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党史人物】李秀英:从童养媳到军中女豪杰

发布时间:2025-05-09 16:13 信息来源:《新四军廉政故事》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李秀英

  1907年,李秀英出生在湖南平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7岁丧父。体弱多病的母亲不忍心自己的骨肉再遭厄运,咬牙把秀英卖给人家做童养媳,指望她从此可以脱离苦海。苦日子过到20岁时,李秀英成了新娘。新婚之夜,她毅然逃离了比她小5岁的新郎,回到了家乡平江。当时,平江农民起义的队伍在滕代远、彭德怀的领导下正迅速发展,李秀英积极参加,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工作需要,李秀英没有随起义队伍上井冈山,而是留在当地与其他同志一起发动群众,袭击敌人,过着“天当房、地当床、野菜当干粮”的生活,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

  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在党组织的指示下,她和游击队的部分同志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她结识了同乡胡荣,并结成伴侣。 

胡荣

  胡荣比李秀英大一岁,参加平江起义后,他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在延安,他曾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受命到平江县领导抗日游击队。19382月,胡荣、李秀英夫妇随傅秋涛、江渭清率领的由湘鄂赣边抗日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由平江出发,开赴皖南抗日前线,新四军在岩寺进行组编,胡荣调第三支队任政治部主任,李秀英在军部民运部任妇女干事。

  岁月的磨练、战火的洗礼、丰富的革命经验使李秀英在民运工作上得心应手,不仅群众满意,也经常受到军部首长的表扬。19392月周恩来到云岭军部视察时,在军部领导人的陪同下到民运部了解民运工作情况,听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介绍了李秀英的经历和工作表现后,周恩来称赞她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女中豪杰。

  皖南事变突围中,胡荣将文件包交给妻子李秀英,并再三叮嘱:“你要冲出去,包里是党的机密,一定要保护好!”胡荣牺牲了,李秀英幸运地被当地的百姓救了下来,隐藏在一个山洞里。老百姓晚上给她送来了干粮,并嘱咐她:“外面的每条山沟里都淌着血水,保安队到处搜查新四军流散人员,你千万别出去!”李秀英靠着那点干粮和野菜度过了11天。敌人搜查过后,她扮成一个哑巴,沿途乞讨,寻找失去的战友。

  可是,李秀英没能找到战友就病倒了。在泾县后山乡的沙梗村,她被一对贫农老夫妇收留下来。在两位老人的细心照料下,两个多月后,她的性命保住了,但也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在当时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因为失去了继续寻找队伍的可能,她只好隐姓埋名,在当地生活了下来。

  1949424日,泾县解放,人们欢欣鼓舞,共庆胜利,李秀英却整整哭了一夜,她想起了那些艰难的岁月,想起了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想起了曾经朝夕相处的爱人胡荣,想着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泪水怎么也止不住!泾县的有关领导了解到她的身世,请她担任了新渡区妇女主任,从此,她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李秀英不忘党的宗旨,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初,李秀英曾担任鹿元村的第一村长。1959年她被错误批判,直至文化大革命后才得到平反。

  晚年,李秀英得到了傅秋涛、江渭清等老同志的关心,落实了享受老红军的待遇。198695日,李秀英同志逝世,临终前,她将枕头下用红布紧紧包裹的10元钱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