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地名,都是时光刻在大地上的诗行。
它或许源自地形地貌、人文印记,或许源自某个古老的传说,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祈愿。“宣城党史方志档案”微信公众号开辟“地名故事”专栏,带您探寻这些熟悉的地名背后的记忆。听山水低语,与历史重逢。
民间关于“宣城是乌龟地”的传说最早起源于宋代。
宣城的城池始筑于三国时东吴,明嘉靖《宁国府志》记载:(晋)咸和初,内史桓彝遂城宛陵。
南唐时,宣州刺史林仁肇奉后主李煜之命筑城抵御北宋进攻。清康熙《宁国府志》记载:宋乾德中,江南未下。南唐节度使林仁肇,筑新城。
清康熙《宁国府志》载《宁国府宣城县城治之图》
林仁肇通晓舆地之学,修筑新城时,就其地势将城池“肖龟为形,南首北尾”。宋嘉定《宣城志》记载:今罗城创于国朝建隆四年,伪唐刺史林仁肇以李煜命役军夫二千为之……仁肇,江南将,善用兵,通卜筮阴阳书,今城制盖出其画,襟山带溪,得势之便,肖龟为形,南首北尾……金光门西北转至旧城崇德门,东北角长五里三百三步,崇德门南转至金光门东,长四里三百三十步,共长一十里一百九十三步,盖合新旧城总而计之;新开濠堑自金光门转透大溪,长八百九十四丈,阔二十丈,深三丈;其楼东曰安定,西曰太平,南曰定寇,北曰宁化,中曰敌胜万人,又东北曰胜敌,西南曰定寇,东南曰齐云,西北曰集英;所役军夫以日计者四百有奇,以工计者百七十三万七千七百有奇。
从现存明清时期宁国府城图来看,林仁肇修筑的宣城城池,主城区呈南北走向,城东南隆起的一峰为龟首,因传说海中大龟叫鳌,鳌峰因此得名。
乌龟的头部、四腿、颈部和尾部在城池的大概位置是:
龟的头部位于今鳌峰公园附近处;
龟的颈部位于原薰化门(今时代大世界附近);
龟的嘴巴伸向宛溪河似在饮水;
龟的背部以原锦城街和福星街(今锦城路)为中轴线,向东(今市生态环境局至江滨路一线)、西(今状元路)两边顺延,龟背顶点位于原岗子头(鼓楼岗,今四小大门处);
龟的前左腿伸向原泰和门(今凤凰桥)方向、前左脚掌踩在原泰和门处;前右腿伸向春归台(今国购广场附近)方向、前右脚掌踩在今商之都附近;后左腿伸向原阳德门(今济川桥)方向、后左脚掌踩在原阳德门处,后右腿伸向原宝城门(今环城西路与中山路交汇处)方向,后脚掌踩在原宝城门处;
龟的尾部根窝位于原拱极门(今大坝塘路与拱极路交汇处);尾巴伸向南北走向的拱极路。
您对宣城地名有什么记忆和感悟,您想了解哪个地名背后的故事?欢迎留言!我们将为一周内(截至5月14日)留言点赞量最高的10名网友赠送市委党史地方志室编纂出版的《宣城地名考》一书。
宣城市委党史地方志室(宣州区梅溪路126号)三楼史志征集利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