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档案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让“沉睡”的档案“活起来”,绩溪县委党史地方志室(县档案馆)通过做优“加法”、做好“减法”、做强“乘法”,协同推进赋能增效提质,深化史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助力绩溪县文化事业发展。
做优“加法”,助力绩溪文化发展赋能。加快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去年以来接收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数据4016卷、79711件,档案全文数字化数据74.41万幅。加大红色档案及地方特色档案征集力度,接收王子野珍贵档案资料547件、曹有光革命烈士红色档案15件,接收捐赠徽州族谱、绩溪名人档案等特色档案资料755件,南京都市圈城市价值13.5万元地方志书籍620套。围绕“名人名村名城、美食美景美文”,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三名三美》宣传栏目,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做好“减法”,助力绩溪文化发展增效。简化服务流程,配备2名档案查阅员,实现来访群众即来即查,形成零等待、零出错、零差评“三零”服务标准。优化资源共享,加强与长三角区域档案馆协作,提升跨馆查档服务质量,与昆山市、松江区、歙县、屯溪区等档案馆协作,办结长三角地区异地查档14件次,通过长三角共享平台出证。
做强“乘法”,助力绩溪文化发展提质。围绕绩溪名人、“和让”文化等选题,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撰写学术论文,并借助“史志微讲堂”开展交流研讨。同时,开放地方文化数据库,其中包含族谱、县志、绩溪年鉴、名人档案资料等共7818条,供学者挖掘,支撑地方史、民俗学等研究,推动文化成果落地落实。高质量承办南京都市圈城市地方志工作联席会议,建成中国名村志馆,协同布展上庄镇游客接待中心,指导乡镇建成蜀马、龙丛等村史馆,协同推进王子野、程干桐等名人故居展陈。
通过“加法”赋能、“减法”减负、“乘法”提质,绩溪史志档案资料从“故纸堆”转变为“活教材”,为文化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