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韧,原名徐瑞芳,1940年8月来到云岭新四军军部,被分配在军政治部宣传部的文化组工作。这位来自广东的姑娘从海外回到国内求学,曾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后因战事,学校搬到昆明,并入西南联合大学。全民族抗战以来,她对大后方国民党政府官员的醉生梦死深感痛恨,对死气沉沉的生活感到苦闷和厌烦;从《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上,她得知新四军在与日寇浴血奋战,于是决心离开大后方,到皖南去参加新四军。在皖南,她结识了音乐家任光,两人情投意合,结为伉俪。
徐韧和任光
任光比徐瑞芳早到新四军一个月,出生在越剧之乡浙江嵊县的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很小的时候就获得过“小音乐家”的称号。任光17岁考入上海震旦大学,19岁去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从法国里昂大学音乐系毕业后,应法国一家钢琴厂的聘请,到该厂在越南河内的一个分厂当总工程师和经理。1928年回国,应聘在百代公司当音乐部主任。在上海,他结识了田汉、聂耳等一批左翼文艺家,从此投身于左翼文艺活动,从一名浪迹海外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位爱国的文艺战士。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写出了《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和《渔光曲》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
1939年底,任光从新加坡回到祖国,受叶挺军长的邀请,随叶挺由重庆来到了皖南云岭。新四军火热的战斗生活使任光大为激动,他的创作热情不可遏止地迸发出来。很快,他成了战士们喜爱的音乐家,创作的歌曲在新四军各个部队传唱。
任光和徐瑞芳在同一个文化组工作。共同的报国热情,共同的音乐爱好,使他们结为革命的战友、生活的伴侣。
1940年的冬天特别寒冷,云岭上空,寒流中更裹挟着一股肃杀的气氛。首先从皖南撤走的是一批批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和部队里的非战斗人员。任光和徐瑞芳也应该先行撤离。但任光不愿意,他要和大队人马在一起,要和叶挺军长在一起。他说:“要是北撤了,谁知道国民党会不会趁机打我们?所以,我要写一首歌,内容是: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要团结合力打鬼子。唱给他们听,激发他们的爱国义愤,让他们把枪口对准鬼子,而不能对着新四军!”任光相信音乐比口号更有威力。
叶军长把他们夫妇俩安排在自己身边,撤退时一起行动。罪恶的子弹射中了任光的胸部,鲜血汩汩而出,叶军长心如刀割。而后,他下山去与国民党交涉谈判,却从此失去了自由;徐瑞芳被流弹击中,也负了伤。
国民党五十二师的一个团长见徐瑞芳年轻漂亮,心生企图,把她留在团部医疗所给她治伤。当徐瑞芳得知与她一起被俘虏的战友都已被押到江西上饶集中营,而只有她还留在这虎狼窝里,还面临着新的羞辱时,她愤怒了,不停地嚷着:“我要回去!我要和同志们在一起!”什么人的威胁、劝说都无济于事。最后,徐瑞芳被送到了集中营。
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徐韧。她的身体是虚弱的,但她斗争的意志是坚强的。在狱中,她坚贞不屈,用歌声作为斗争的武器,用行动反抗国民党特务的淫威,国民党气急败坏,把徐韧列入了“顽固分子”的黑名单。1942年6月19日,她与集中营里另外6位姐妹一起,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闽北赤石镇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