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重要时刻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记录着国家的进步与民族的辉煌。
宣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宣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锐意进取,用勤劳与智慧书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从农业社会的稳步发展到工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从城乡面貌的焕然一新到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每一处变化都凝聚着宣城人民的汗水与梦想,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宣城市委党史地方志室从年鉴志书中梳理了75年来宣城的部分大事要事,一起感受时代的脉搏,激励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宣城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5年,宣城这样走过——
1949年
宣城全境解放。
宣城专区建立,中共宣城地委、宣城专员公署和宣城军分区相继成立。
1950年
宣城专区、芜当专区合并为宣城专区,专员公署驻宣城,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宁国、当涂、南陵7县。
宣城专区土改委员会成立。
1951年
宣城全区开展贷粮兴修水利。
宣城地区土改全部完成,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
1952年
巢湖、宣城两专区合并为芜湖专区,下辖无为、庐江、巢湖、和县、含山、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繁昌、芜湖、当涂13个县,专员公署驻芜湖市。
1953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许家朋为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许家朋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他被称为黄继光式的英雄人物,家乡改名为家朋乡。
1954年
宣城县圩区民歌《划龙船》、山区民歌《采茶歌》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被灌制唱片向全国发行。
1955年
芜湖专区办农业社工作健康发展,全区实现农业合作化。
李有安互助组插上安徽农业合作社首面红旗。
1956年
徽州、芜湖两专区合并为芜湖专区,下辖22县和屯溪市,地跨长江南北,成立新的芜湖地委和芜湖专署,驻芜湖市。
1957年
全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广德县民歌手董昌玲在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演唱的《一对小秧雀》获一等奖,参加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演出,和其他演员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副主席接见。
1958年
安徽省群众文化工作现场会在宣城县杨林乡召开。国务院授予杨林乡“全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陈村水库开工建设。
1959年
宣广煤矿基建委员会、宣广煤矿指挥部、专区土铁路建设指挥部相继成立。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吴征镒教授在境内南乡发现稀有治癌药用植物——疏花绞股兰。
1960年
省委批准芜湖地、市机构分设。市委属省、地委双重领导,芜湖县委恢复原来建制。至此,地委下辖17个县委,2个市委。
1961年
1962年
全区各县先后改正“责任田”。
1963年
全区县以上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参观泾县宣纸厂。
1964年
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到郎溪县视察。
1965年
芜湖专区与巢湖专区分设,芜湖市改为芜湖专区辖市。
省内第一所半农半读高等学校——安徽劳动大学在宣城县叶家湾开学。
宣城县自来水厂竣工供水,厂址城区南门鳌峰。
1966年
全区先后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宁国县狮桥区和上门公社灭螺歼灭战的经验,在四川省召开的全国血防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
1967年
旌德至宁国公路全线通车。
宣城纺织厂重建。
1968年
上海仪表局下属的10余家工厂,作为“小三线”厂陆续迁入旌德县山区。
1969年
成立绩溪县“三线”建设办公室,协调上海后方基地的建设工作。
1970年
陈村水电站工程建成。
皖赣铁路始建,宣城段路基及桥涵工程全线开工。
1971年
全区农村各生产队通有线广播。
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开工兴建。
1972年
新郎川河大桥正式动工兴建。
全区县以上电信局开放国际电话。
芜湖地区人民医院筹建恢复。
1973年
郎溪县新郎川河五孔双曲拱大桥通车。
芜湖地区卫生学校建立。
上海电影制片厂首次在泾县拍片,该厂在泾县茂林、蔡村等地拍摄《渡江侦察记》外景戏。
1974年
国家林业部在宣城县召开全国社队集体林场现场会。
宣城县第二中学恢复建立。
1975年
南方12省、市、自治区国外松科学协作会议在泾县举行。
1976年
中共芜湖地委、芜湖地区革委会分别恢复设立部、委、办、局。
上海科技大学、海运学院在泾县招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回乡知青,参加业余函授教育。
1977年
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2200余公里。
地区聋哑学校成立。
1978年
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原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到泾县视察。
泾县宣纸厂“红星牌”宣纸获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1979年
邓小平视察宣城,接见芜湖地委、泾县、旌德的党政领导,听取关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汇报。
文化部组织9省2市群众文化参观团赴泾县参观,并调查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实行。
宣城县扬子鳄养殖场建成。
1980年
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原属徽州地区的宁国县划归宣城地区。
泾县宣纸厂生产的“红星牌”宣纸被轻工部评为优秀产品。
旌德县首次飞机播种造林。
1981年
宣城地区储运公司作为试点单位,率先试行经济责任制。
宣城县开展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工作。
1982年
中共宣城地委、宣城行署机关由芜湖迁至宣城。
宣城行署与上海纺织局签订《关于纺织补偿贸易和技术帮促问题的协议》。
泾县涌溪“火青”名茶在全国第一次名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
1983年
青阳、南陵、繁昌3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宣城地区改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5县。
宣城地区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全国县志座谈会在泾县召开。
1984年
地委、行署恢复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
宣城县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首届“田径之乡”。
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落成。
1985年
宁国县“黄花云尖”在全国优质名茶展评会上被评为全国新名茶。
全区开始接收沪属“小三线”工业企业。
1986年
邓小平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题词“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
王稼祥故居对外开放。
全国草地工作会议在宣城县城召开。
宣城县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
1987年
宣城县撤县建市并举行宣州市成立大会。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在泾县拍摄科教片《中国文房四宝》的宣纸、宣笔部分。
陈山遗址被发现,是目前长江下游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遗址。
1988年
原属徽州地区的绩溪、旌德两县正式划入宣城地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乔石到泾县视察。
安徽省古泉碑酒厂3万吨啤酒扩建工程竣工投产。
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宣杭铁路宣(州)长(兴)段破土动工。
省级风景名胜敬亭山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
皖赣铁路最大的立交桥——宣州立交桥正式交付使用。
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安徽省青草湖酒厂特加饭酒获金牌奖。
青弋江东干渠工程泾县段全面开工。
1990年
泾县丁桥乡李园村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夫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和夫人一行。
地直暨宣州市在市体育场举行“亚运之光”火炬传递交接仪式。
宣城地委发出《关于坚持和完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经营责任制,组织落实第二轮承包的实施意见》。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举行奠基仪式。
1991年
宣杭铁路的重点工程——水阳江铁路特大桥全部完工。
交通部“八五”重点建设项目汪联河大桥举行奠基仪式。
地区邮电局投资兴建的新型通信手段——无线寻呼BB机在宣城正式开通。
1992年
宣城程控电话开通。
宣城地委发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意见》。
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在泾县成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视察宣州古泉镇团山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宁国县云梯畲族乡。
1993年
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东干渠全线通水成功。
宣城地委作出“经济三年翻一番,力争提前达小康”的决策。
宣城地区十大基础设施之一——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万吨油库建设在宣州市巷口桥正式开工。
1994年
宣杭铁路交付运营。
宣城地区第一所私立普通中学——文鼎高级中学在宣州市设立。
宣城地区第一家“保税工厂”——安徽绩益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在绩溪县建立。
中共宣城地委印发《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
1995年
宣州市建成皖东南最大茶叶市场。
南京铁路分局宁国车务段更名宣城车务段,宣城新客站落成启用。
首批安徽名牌产品公布,宣城地区红星牌宣纸、海螺牌水泥、南华牌电机、飞彩牌农用车、凤形牌低铬耐磨球榜上有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到泾县视察并瞻仰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宁国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1996年
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宣州被省政府确定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广德县获评“中国竹子之乡”称号。郎溪县获评“中国绿茶之乡”称号。
地区皖南机动车辆厂生产的飞彩农用车驶入中南海接受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检阅。
安徽红星宣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1997年
国务院批准撤销宁国县,设立县级宁国市。
安徽飞彩(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海螺水泥H股(0914)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宣城地区基本实现乡乡通柏油路。
1998年
我国首台纯低温发电机组在宁国水泥厂并网发电获得成功。
宁国港口湾水库工程正式开工。
1999年
绩溪建成国内一流缫丝生产线。
安徽省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通过专家组评审。
宣州市消灭疟疾。
2000年
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宣城地区,设立地级宣城市。
中国共产党宣城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宣州区正式成立,原宣州市撤销。
泾县“千禧宣”宣纸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称号。
2001年
宣城市成立庆典举行。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到宣城,先后视察中国宣纸集团泾县宣纸厂和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中共中央东南局旧址、军部大会堂,旌德江村。
三峡移民落户宣城。
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加快宣城经济发展的决定》。
2002年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
安徽省跨世纪重点水利工程港口湾水库全面竣工。
宣城撤地设市后第一个大型文化节——首届中国·宁国山核桃节举行。
退耕还林工程在宣城市全面启动。
泾县被列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国家科技部授予宣州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称号。
2003年
全市各地各部门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芜湖至宣城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
宣城市人民政府评选表彰首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50人。
宣城市与上海市闵行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签字仪式在上海举行。
2004年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吴官正考察云岭。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考察。
宣城市委、市政府发出《宣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目标与第一阶段建设任务》。
宣城市被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
首届“中国·宣城文房四宝之乡文化旅游节”举办。
第十一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全国小品小戏大赛在宣城举行。
宣城市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区。
2005年
宣城实施“一主两翼”(以新型工业为主体、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两翼)经济发展战略。
古泉啤酒和飞彩股份战略性重组。
王莹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中,获得51公斤级冠军,成为宣城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
宣杭铁路复线建成运营。
宣城市天然气工程首批用户点火仪式举行。
宣城市提前全面取消农业税。
2006年
中共安徽省委在宣城举行纪念王稼祥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
泾县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全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宣城海螺年产1000万吨水泥熟料项目在宣州区水东镇破土动工。
宣城中学建校100年。
2007年
绩溪县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宣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先试。
宣酒集团举行成立挂牌庆典仪式。
宣城市区第一座景观大桥凤凰桥建成通车。
宣城市区北门旧城改造启动。
2008年
全市众志成城抗击雪灾。
北京奥运会圣火在绩溪传递。
国投宣城电厂投产发电。
宣城市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工程竣工。
2009年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宣城市列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王直当选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
2010年
宣城市列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马克思银像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宣城市第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开业。
贺国强在宣城考察调研。
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
宣城市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全面完工。
2011年
宣城市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第一届中国县域经济高峰论坛在宁国召开。
宣城市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开工。
2012年
宣城市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首届全国城市管理论坛在宣举行。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揭牌。
宣城小煤矿全部关闭。
绩溪龙川景区荣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3年
宣城市荣获“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市”称号。
宣城市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宣城市融入南京都市圈。
宣州区花园村被誉为“安徽股改第一村”。
2014年
全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中国宣砚之乡”授牌仪式在宣城举行。
宣城、宁国两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宣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关开检。
水阳江整治工程建设完工。
全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实现全覆盖。
2015年
合福高铁宣城段开通运营。
官东当选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宣城市第一届运动会召开。
全市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宣城市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
宣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宣城市被中华诗词学会批准为“中华诗词之市”。
2016年
宣城市创成国家园林城市。
宣城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宣城市获评“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
宣城市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宣城市创成中国摄影之乡。
宣城市入列长三角城市群。
宣城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宣城市敬亭山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
由国际排联举办的世界男子排球联赛(中国站)比赛在宣城体育馆举行,这是宣城市首次承办正式国际比赛。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
2017年
宣城市首创首成全国文明城市。
宣城市创成国家卫生城市。
海军宣城舰服役。
宛陵科创城建设启动。
第23届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暨第9届亚洲青年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在宣城市敬亭山旅游度假区举行。
周会明被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称号。
宣城市规划馆建成,对外开放。
宣城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突破10万吨。
2018年
宣城市加入G60科创走廊。
宣城市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宣城新火车站普速站启用。
中国制造强国(宣城)高峰论坛举办。
《苏皖(溧阳、郎溪、广德)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杭黄高铁宣城段开通运营。
宣城市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皖南川藏线”建设成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2019年
宣城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
宣城市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宣城市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
宁国、广德、宣州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
宣城市区宛陵湖公园建成。
宣城市实施脱贫攻坚战略。
宣城市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
宣城市体育中心基本建成。
宣城市入列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
安徽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
郎溪县定埠港开港试运行。
北京师范大学宣城学校揭牌。
李夏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广德撤县设市。
2020年
商合杭高铁宣城段正式开通运营。
宣城市成为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
G60科创走廊宣城(上海)科创中心、人才大厦项目落户上海市松江区。
宣城新客运总站正式启用。
宛陵科创城开园。
绩溪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投入运行。
防汛抗洪取得胜利。
全市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高潮。
2021年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传联动创新区获批。
芜湖宣州机场建成通航。
宣城市上榜中国地级市品牌综合影响力指数前100名城市。
芜湖至黄山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宣城市实现“县县通高速”。
2022年
宣城市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到宣城调研。
宣城市打好新冠疫情防控攻坚战,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
全市“暖民心十大行动”全面推行。
宣城—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华晟号”首发班列暨宣城巷口桥站启用仪式举行。
旌德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3年
市委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追赶江浙,争先江淮”走出新时代宣城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
宣城市建立政商恳谈会机制。
宣城全域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范围。
宣城市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
牛岭水库正式下闸蓄水。
宁国至安吉高速公路安徽段建成通车。
宣城市入选“中国天然氧吧城市”。
2024年(截至目前)
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
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全面启动。
磨盘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宣绩高铁建成开通,宣城市迎来“县县通高铁”时代。
2024异质结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产业化研讨会在宣城市举行。
中国文房四宝产业学院在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安徽省教育厅批复的第一批产业学院。
我市报送的广播剧《彩虹路上》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绩溪通用机场启动建设。
说明:由于资料掌握有限,选取大事难免有所错漏,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