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日军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宣城市所辖的宣州区(时为宣城县)、郎溪县、广德市(时为广德县)、泾县当年都是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灾区,宁国市(时为宁国县)、绩溪县、旌德县都遭受日军飞机的严重轰炸,人员和财产均有重大损失。
2006年起,宣城党史部门根据中央及省委党史部门统一部署,开展了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到2015年4月,全市7个县市区和市本级调研工作全部完成。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我们用一组数据,了解那段“不能忘、不敢忘”的历史中宣城所遭受的重大损失。
人口急剧减少
1937年11月28日,日军进入皖浙交界处——广德县界牌村,这也是日军进入安徽的第一站。照片刊于日本《支那事变出征纪念写真帖》。
抗日战争前,宣城七县总人口约1344604人,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全市人口降至1086858人,比战前约减少了257746人。
宣城人口大规模减少,首要的原因就是日军的野蛮烧杀和日机的狂轰滥炸。如1937年8月至1938年12月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广德县就被日机空袭26次,日机出动40架,投弹315枚。
其次是死于严重的自然灾害。日军侵略对宣城人力物力造成了极大破坏,打乱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严重削弱了宣城人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1938年6月12日,郎溪县暴雨成灾,而在水灾后的第3天,郎溪县城房屋被日军轰炸及焚毁,仅存千分之二,满目凄凉。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当时全市各县灾民总数约为530778人。
第三是死于日军侵略带来的流离失所。战争使得大量民众无家可归,当时宣城各县都成立了难民救济委员会,广德、郎溪为完全沦陷区,宣城县大部沦陷,在减少的人口中,有相当部分是逃离沦陷区的难民。抗战胜利后,据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组织的善后调查,宣城市无家可归人口约210000人。大量难民无家可归,生活艰辛,疾病流行,不少人不是被疾病折磨,就是在饥饿中丧生。
经济急剧衰退
逃难途中的郎溪难民
宣城历史上曾为江南经济重镇,日军对宣城的侵略,实行残酷的掠夺和殖民统治,特别是九陷郎溪县城,四次攻占广德、宣城,并对三县县城反复轰炸,昔日闹市和商业重镇成为瓦砾,厂矿成为焦土,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受到致命打击,造成了宣城市沦陷区工商业萧条,市场冷落。
巨大的人口伤亡,使社会各项事业缺乏必要的人才和劳力,也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据现存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宣城市有据可查的人口直接伤亡40193人,间接伤亡约为9120人(不含灾民伤亡人数),总计约49313人;总财产损失折合1937年7月物价指数(1937年法币价值)约41413073.98元,其中直接损失约12514309.5元(不包括文物古迹、矿产、房屋、道路、桥梁等不可折算的损失),间接损失约28898764.48元。
因为日军的侵略暴行,宣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倒退,人民群众陷入空前的灾难,严重迟滞了宣城经济发展的进程。
文化教育遭劫
日军扫荡宣城。来源于日军《支那事变画报》(第十三辑)
宣城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日军的侵略,使宣城众多名胜古迹、文物字画、珍贵图书、文教机构或被炸被烧,或被掠夺;大量学校、文化机构被迫停办,严重阻碍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城池破坏、文化古迹毁灭的影响,延及至今。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调查数据不一定能够全面、完整的反映日本侵略给宣城市人口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但足以证明日军在宣城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欠下的累累血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