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以“五比五评”为抓手,加压奋进,创新实干,推动史志征集、利用,地情编研、服务,方志馆管理、维护等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能力
(一)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立足以知促行,聚焦史志“存史、资政、育人”职责使命,跟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自觉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
(二)积极参加党纪学习教育。立足学用结合,紧跟党纪学习教育安排,加强对各项法律法规、纪律规矩的学习,强化责任担当,筑牢思想防线,不断提高依法依纪履职和严格规范言行的高度自觉。积极参加“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党纪学习教育交流研讨等活动,撰写体会文章,强化问题导向,坚持立行立改,助推能力素质再上新台阶。
(三)认真履行民盟盟员职责。作为民盟盟员,我注重将本职工作与盟员履职尽责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积极参加盟市委和民盟市直总支组织的各项会议和学习实践活动,发挥盟员担当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务实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努力做到“双岗建功”“双岗创优”,被评为民盟宣城市直总支参政议政先进个人。
二、改进方法举措,提升服务效能
(一)强化学习调研。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聚焦科室职责定位,开展史志工作学习调研,向县市区征求古籍整理出版、史志资料整理及数字化等方面意见建议。依托地情书籍编撰和各类会议、活动,向皖苏浙同行请教史志资料开发利用和方志馆管理先进经验,努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
(二)摸清工作底数。针对办公用房和库房不足导致的史志资料保存分散、底数不清等遗留问题,积极开展调研,邀请多家档案管理公司对各库房资料进行现场评估,制定史志资料整理工作方案,为推进全室史志资料整理,实现“汇总登记、统一编号、分类保管”做好准备。
(三)加强制度建设。紧紧围绕《地方志工作条例》《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等要求,以制度建设为先行,拟定《史志征集利用工作方案(2023-2027)》。制定《宣城方志馆管理暂行办法》《宣城方志馆图书查阅办法》,确保方志馆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各项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开展。
(一)加强方志馆管理宣传。做好方志馆日常管理和资料征集、查阅、交流和赠阅工作。面向社会发布史志资料征集公告,加强与省内各市,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以及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史志档案部门的沟通联系,不断拓宽征集渠道,丰富馆藏史志资源。建立史志资料征集和赠阅电子台账,实现史志资料查阅一事一登记、一事一表格。积极参与史志资源宣传工作,在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图书馆“宣城史志书籍专柜”展示方志、年鉴及地情书籍45种51册。参与策划组织《红旗漫卷皖东南》首播暨“新四军在长三角”图片展系列活动。
(二)深化地情研究编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同步记录宣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和轨迹,推出《宣城概览(2024年版)》(暂定名)和《宣城日志》等地情产品,《宣城概览(2024年版)》是宣城精简版“百科全书”,涵盖宣城名片、历史人文、产业集聚、开放合作、民生福祉等情况,已完成8万多字内容的编纂。《宣城日志》即时记录每天大事要事,是社会各界开展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宣城日志(2023)》完成印刷出版,《宣城日志(2024)》完成1-6月18万字资料及图片收集。积极开展地情文化研究,《赓续新四军血脉 锻造新时代铁军》一文获评全省党史地方志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宣传资政文章类一等奖。
(三)推动古籍开发整理。开门办志,深入挖掘宣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拓宽史志工作面,延伸史志工作链。与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合作开展《宣城古代诗词全集(第六卷)》整理,现整理工作初步完成,即将进入审校和印刷阶段;借助安徽知行策划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资源,与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李定广合作开展《宛陵群英集》古籍开发整理出版工作,现已完成5万多字内容的收集和录入。
(四)参加史志研讨交流。承担2024南京都市圈城市地方志工作联席会议暨业务培训会论文征集、整理、评选、交流等工作,共征集论文43篇,形成近24万字的论文集,为宣城方志馆建设和史志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推动方志资源共建共享、方志工作互学互鉴,牵头开展南京都市圈城市史志成果展示交流工作,共征集图书、期刊907册,展出316种。撰写的论文《关于挖掘地方志中红色资源 赋能文化强省建设的思考和建议》获评会议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