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庆节前夕的一天,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宴会厅一片欢声笑语,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毛泽东兴高采烈地接见来自全国各根据地的代表。当介绍到皖南根据地代表的时候,毛泽东朗声说道:“皖南人民了不起啊!你们在渡江战役中立大功了!”
1945年10月,为了实现国内和平,根据国共协议,皖南新四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北撤,胡明领导的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及所属的游击武装奉命留在皖南山区继续坚持斗争。1946年2月,山地中心县委和沿江中心县委合并,组成中共皖南地委,书记胡明。不久,与熊兆仁、倪南山带领的苏浙皖边特委武装在樵山会合,成立苏皖军政委员会,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关于“隐蔽坚持,积蓄力量,相机发展游击战争,进而发动群众,壮大力量”的方针,在皖南地委领导下,宣城各地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和抗丁、抗粮、抗税“三抗”斗争,游击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图片由宁国市档案馆提供
快速发展的革命形势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惧。1947年10月,国民党调动2万人向皖南游击区进行长达六个月的全面大“清剿”。苏浙皖边游击队100余名指战员在宁国与广德交界的地村遭到敌人围攻,21名战士牺牲。泾旌宁宣县委副书记吕辉率部与敌发生遭遇战,英勇献身。
1948年4月,皖南地委提出“为大军渡江准备基地”的口号。至渡江战役发起前,游击队艰苦转战,拿下敌人多处据点,开辟了以皖南为中心的苏浙皖赣4省边界的广大游击区,并建立县区各级民主政权。游击武装组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部队,拥有武装力量9000余人。
广德县老百姓给南进中的人民解放军当向导(广德市档案馆提供)
1949年4月13日,解放军先遣渡江大队到达泾县云岭的陈塘冲与沿江支队会合,在江南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帮助下,收集情报,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位于宣(城)当(涂)高(淳)三县交界的月亮湖,建立了秘密联络站,柿木铺、水东等地建立十多个情报站,各路敌军的江防情报源源不断地传递到长江北岸渡江前线。
图片来源于《走进红色宣城》
渡江战役示意图(选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著《中国共产党一百年》)
1949年4月20日夜间,渡江大军万船齐发,一举突破国民党江防。关键时刻,盘踞南岸的国民党炮兵阵地有不少大炮成了“哑巴”,一部分炮弹鬼使神差地飞到北岸的沼泽地里,而北岸解放军的大炮却屡屡命中敌炮兵阵地。因为皖南地委的队伍早已在敌方目标左右50米处燃起篝火,指明打击位置。敌安东舰等20余艘舰艇弃暗投明,成了解放军的护卫舰。据不完全统计,大军渡江前后,宣城党组织策动境内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达7000余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宣城各地党组织积极筹集军粮,赶制军鞋、军服。同时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抢粮斗争,将国民党十多个仓库的四千多担粮食全部分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地方政权。其实,大军渡江前夕,宣城地区许多国民党基层政权事实上已经控制在共产党和游击队的手里。
我三十三军胜利突破长江天险后,日夜兼程、不避风雨,在泥泞的道路前进,截歼南逃之敌(广德市档案馆提供)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天险,国民党守军兵败如山倒。4月28至29日,渡江大军5个军将从南京、镇江南逃之敌围歼于广德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歼敌8万余人。广德地方党组织与部队共同组建广德县支前委员会,为保障解放军各路参战部队的粮食供应,仅邱村一个区就提供粮食400余万斤。
图片来源于《走进红色宣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渡江大军南下追歼逃敌,摧枯拉朽,气吞万里如虎,国民党地方政权纷纷土崩瓦解。
4月23日,宁国县城首先解放!
4月24日,旌德、宣城、泾县县城相继解放!
4月26日,广德县城解放!
4月27日,郎溪县城解放!
4月30日,绩溪县城解放!
《新华日报》刊登宣城解放的消息(宣州区档案馆馆藏)
在那激动人心的日子里,欢庆胜利的锣鼓声、鞭炮声,伴着游行人群的喧闹声,久久回荡在皖南的崇山峻岭之间。
图片来源于《走进红色宣城》
5月初,皖南全境解放。5月5日,南下二野三兵团与胡明、熊兆仁率领的地方武装在歙县会师,随后在屯溪成立中共皖南区党委、皖南行政公署和皖南军区。区党委成立后,发出第1号通告,宣布取消游击战争时期跨县的组织和名称,恢复原县制。皖南行政区下辖芜当、宣城、池州、徽州四个分区和屯溪市。宣城分区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5个县和宣城镇。
5月13日,坚持皖南游击斗争的干部和华北南下干部共同组成宣城地区党、政、军领导机构。全区人民在各级组织的领导下,投入到巩固政权、建设新民主主义新宣城的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