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横路霞潭山一带的崇山密林里,经常出没着一拨蓬头散发、胡子拉茬、衣衫褴褛、近似原始人的人群,周围的村民疑惑着、猜测着:是猎人还是樵夫?殊不知,他们就是赫赫有名的皖南中心县委游击队!就是他们,历尽艰难困苦,顽强地与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配合主力解放了皖南乃至全中国。(1)
他们虽然大多出生于贫苦家庭,但也不乏来自于富裕家庭或书香门第者,甘愿放弃优越的舒适生活,背弃家庭与阶级,吃尽苦头战斗在新四军,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一个崇高的信仰——革命。
那时的斗争条件是相当艰苦的,没有食盐和菜油,主要靠葛根、毛栗、杨桃、山果、竹笋充饥果腹,长期吃这些东西,两腿发软,浑身没劲,眼前发黑,全身浮肿。但工作却十分紧张,今天围个村子,明天打个埋伏,后天再来个昼夜百八十里的急行军,几乎是天天战斗或训练,有时一天要拼杀无数个回合。白天紧张而艰苦地训练,晚上还要下山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讲解新四军的革命道理。尽管这样,大家没有一人有怨言,没有一人开小差,没有一人当孬种。那时,党的领导很坚强,人们的思想也比较单纯,风气正,纪律严,团结好,肯吃苦。这些,都是新四军队伍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发展、 壮大的重要因素。
为了克服困难,改善生活,提高游击队的战斗力,减轻游击区人民的负担,在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的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影响下,中共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号召游击队实行开荒大生产,要求每个游击队员既能打仗、又要善于做群众工作、还会生产。于是,游击队在上横路、霞潭山、百箩园、船形山、上金山等根据地借用群众的生产工具,一年投工200多个,发扬南泥湾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
霞潭山的春天,是美丽的春天。
霞潭山的春天,是战斗的春天。
霞潭山的春天,是播种的春天。
游击队住的茅草屋墙上,屋外山坡空地边的篱笆上,到处写着“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口号。每天早晨天还没亮,战士们就已纷纷来到山坡地角,卷起裤腿挽起袖子,挥锄垦地,种瓜点豆,栽萝卜种青菜,(种上玉米籽3斗2升,萝卜种子4升,还播下了冬瓜、南瓜和四季豆种籽。)(2)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开荒种地的人群,到处都是烧水煮饭的袅袅炊烟。这些战士大多从小就务过农,种过地,如今放下枪杆又扛起锄头,别提有多亲切了。
不多久,霞潭山一带的大片大片野草荒山变成了肥地沃土。(3)一场春雨过后,地里的庄稼齐刷刷地出了苗,谁看了都夸奖禾苗出得好。又过半月左右,满坡玉米茁壮生长,高高的玉米杆青纱帐似的披在山坡上。战士们一有空闲便走到地里,一边欣赏自己的劳动果实,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和毛主席的军事理论。
皖南中心县委游击队的领导人忙完繁重的公务,也亲自参加劳动,冒着炎日,挥汗在地里锄草、浇水。战士们在领导的感召下,生产更加积极了。领导在劳动间隙,和战士们亲切交谈,这种领导与战士谈笑风生、水乳交融的场景感人至深。
到了秋天,玉米杆上结满了大穗大穗胀鼓鼓的玉米棒,旁边地里躺满了大条大条的冬瓜,藤架上挂满了大个大个的南瓜,黄的瓜、红的柿、绿的豆,把昔日的荒山坡点缀得似景如画!游击队大生产获得了大丰收!收获玉米数十担,萝卜一、二百担和大量蔬菜,节省经费2000多元,解决了近半年的蔬菜供应问题。
种植之余,游击队还兼采香菇、摘野菜、挖药草、扼蕨菜,丰富了蔬菜的品种。
解决了蔬菜问题后,他们又动起脑筋搞点荤,捉山鼠、打野兽、摸鱼虾、逮石鸭。有了“山珍野味”补充营养,战士们的身体结实多了。
足了食后来丰衣,没有衣穿,他们采割棕毛做蓑衣;没有鞋穿,他们割下葛藤编草鞋,稻草则充作鞋袜子。(4)
大生产既锻炼了干部战士,又节省了经费开支,既改善了部队生活,又克服了经济困难,减轻了游击区人民的负担。可见,粮食是宝中之宝,生产粮食最光荣,机器不上油,就要磨坏,人不吃饭,就要挨饿,就没法工作,没法打仗,更别提打败日本鬼子了。
认识到生产的重要性,又看到第一年的生产有这么多的收获,游击队从此年年开展大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生产促进了战斗,胜利的战斗又激发了生产热情。中共旌绩县委游击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
他们开辟了绩溪四都,秘密发展了党员,接着又开辟了上横路、百萝园等新游击根据地。创建了旌绩县委第一支游击队,抵御了顽固派第一次“进剿”,在霞潭山游击区站稳了脚跟,巩固了根据地,打下了长期斗争的基础。争取了“民变”武装,挫败了顽固派两次进攻上横路的阴谋,取得了鸡公关战斗的胜利。发展了游击战争,扩大了武装力量,战斗由游击战转向正面反攻,有力支持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5)
资料来源:
(1)(2)(3)(4) 《徽山烽火》之 <旌绩县委游击队的生产运动>;
(5)《徽山烽火》之<旌绩县委游击队大生产> 、< 争取“民变”武装的斗争及其意义> 、< 鸡公关伏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