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四军历史而言,2007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个冬天迎来了新四军的70华诞;对于皖南历史来说,2008年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1938年新四军军部由汉口几经迁移,移驻皖南泾县云岭。泾县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南望世界风景名胜黄山,西邻全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九华山。新四军军长叶挺有诗为证:“云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从1938年8月到1941年1月,新四军在这块层峦叠嶂、山水相依的土地上谱写了它的前期历史。“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军部由泾县移驻苏北,继续领导大江南北的抗日战争,但新四军军部领导的教导总队则就此停办。因此,纪念新四军诞生70周年的浓墨淡彩中,关于新四军教导总队的研究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笔。
由于新四军的前身是坚持长期游击战争的非正规化游击队,创建初期只有少数高级干部由中央派遣,在基层管理方面需要大批人才,因此,加强部队军政干部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叶挺军长在建军之初对此就有充分认识。他说:“干部决定一切。提高干部的质量,就是坚强部队提高战斗力的基本条件。”副军长项英对军事斗争与干部教育的关系认识得更加透彻。1939年5月1日,他在与记者的谈话《保持和发扬新四军的优良传统》中提出,“学习政治,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军事技术,加强战斗力”。为解决领导干部短缺的难题,充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们委托周子昆负责筹办并领导军教导队。1938年2月,新四军教导队正式开学。8月,教导营总部随军部迁往云岭,距军司令部所驻的罗村只一里多地。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为止,新四军教导总队在泾县开展了系统有效的军队干部教育,为新四军和地方输送了大批军事、政治过硬的基层干部。深入探讨新四军教导总队干部教育的相关内容,对我们今天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依然不乏借鉴意义。
新四军教导总队的办学模式仿照延安抗大,具体教学和管理则根据新四军的实际情况。它以抗大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队训,以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办学方向,具体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言行一致,德智体三者并重。对学员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学员树立为人类解放奋斗终身的信念;同时注重严格的军事锻炼和体格锻炼,使学员练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能够经受任何艰苦战斗环境的考验。在现实教学中,教导总队“贯彻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抓重点,少而精,融会贯通,勤学苦练,发扬军事民主,实行官兵互学”的原则。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它还建立了教员备课、课堂讨论和辅导等制度。以教员备课制度为例:当时每开出一门课程,教员先针对学员情况进行备课,由训练处或主任教员组织试讲,本门课程教员参加,课后讨论改进,然后教员才去上课。
在课程设置上,新四军教导总队参照延安“抗大”,重点开展政治、军事、文化等教育,同时兼顾体育运动及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根据各队的具体战斗任务又各有重点。“军事干部百分之七十时间学军事,百分之三十时间学政治和文化。政工班干部的课时比例正好相反,主要的政治课是学习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
(一)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和政治常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党的政策、形势和任务、党的工作、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等内容。具体课程又因具体分队有所区别。军事队主要开设周子昆主讲的“抗日游击战争”、王淑明主讲的“社会发展史”和张语寰主讲的“统一战线”三门主课。政治队及文化程度较高的军事队还开设薛暮桥主讲的“政治经济学”和彭柏山主讲的“民运工作”、敌军工作等课程。上干队另增设论列宁主义基础、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等课程。培训连队政治指导员的队,则还增设了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等课程。此外,“教导总队讲授的其他政治课包括中国革命史、世界通史和发动群众的方法。”以及艾思奇主讲的“大众哲学”。当时的专职教员还有夏征农、杨采衡、陶白等。
(二)军事教育:以学习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和战术课为重点,主要包括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地形学、兵器学、正规养成,以及杨采衡主讲的“班、排、连战斗,战术”等课程。军事教育的口号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操场就是战场,演习就是作战。”强调把课堂教育和操场动作、实战演习三者结合起来。因此,除了课堂听讲外,学员还要到操场参加军事操练,如打靶、刺杀、射击、投弹和实弹演习等。教导总队还于每周六上午举行大会操,操练从单兵到连的队列动作和刺杀动作,演习队形;每月进行若干次紧急集合、夜间战斗演习,甚至还举行过团的攻防对抗演习。1939年秋,教导总队举行实兵大演习,演习遭遇战、攻防战、强渡青弋江等项目,军部参谋处和总队首长亲临指挥和评判,并在事后对演习进行了总结:先在班内讨论,由学员评定得失,然后总队、军部首长进行全面总结。这样的演习为学员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使学员懂得了许多实战知识,在以后坚持敌后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文化教育:各队设有日语和拉丁化新文字课。在文化程度低的学员队中,还增设了汉语语文、自然科学常识、中国历史等课程。
新四军中流传这样的话:两条半枪闹革命。一条枪是枪杆子,一条枪是笔杆子,半条枪是锄头把子。在战争年代,把笔杆子提高到与枪杆子等同位置,可见新四军指战员对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视。他们认为,掌握文化是不断进步最重要的途径,并提出“以政治教育为骨干,以文化教育为基础,以科学教育为辅助”的口号。当时规定,干部每天至少读书两小时,每星期参加一次学习讨论会;全体战士每天上课两小时,一小时为政治课,一小时为识字课。“在文化课里,设有阅读、写作和地理。北平某大学的一位女毕业生不久又开了自然科学课。”同时还聘请合格的医师和护士讲授生理学、解剖学和个人卫生,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后来还开设了专业卫生课《全民抗战与健康》。广大指战员阅读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等书籍,大部分来源于随军书店,连队战士的文化课教材就是随军书店带来的《抗日战士读本》。
(四)体育教育
新四军十分重视体育运动的作用,将其与抗战联系在一起,认为“军队中的体育,是为巩固与提高战斗力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根据战争和军队的要求进行体育的。”军领导指示:“把文弱现象铲除,把病态身体改造,那必须开展全军的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活泼筋骨,雄壮体魄,养成身强力壮的军人。”并把“建军必先健人”作为建设人民军队、实行全民族抗战的一项根本任务来实施。对体育运动的高度重视,促使体育运动成为新四军建军的一项经常性基本工作、成为新四军教导总队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员入队以后,每人配备步枪1支,子弹150发,手榴弹1枚,米袋1只,雨伞1把,水杯1只,此外还有棉被、衣服打成的背包,放置书记、笔记本等学习用具的帆布袋。这些东西加起来不下20斤,无论出操、上课、行军、放哨,都要携带在身上。操练时,先是跑步30分钟,不允许拉大距离和掉队,然后以班排为单位进行队列教练。之后自由活动:翻杠,跳高、跳远或爬天桥等,每次操练学员都累得汗流浃背。
为了检验教导总队体育教育成绩,1939年5月30日至6月2日,新四军军部举行了“新四军五卅运动大会”。除徒手体操、器械、爬山、赛跑、跳高、跳远、各种球类等一般项目外,还包括刺杀、投弹、超越障碍等军体项目。在闭幕式上,周子昆副参谋长代表军部作了总结,他说:“我们的体育运动与一般体育运动不同,我们是围绕在军事上、围绕在战斗的胜利上,脱离这个中心,我们就不需要。”“军队的体育运动,是为巩固与提高战斗力的工具。”事实上,军队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确实增强了官兵体质,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同时还丰富了官兵的生活,
(五)文娱活动
为了丰富广大指战员和知识分子的部队生活,新四军教导总队注重开展各项文娱活动。
中村河边的童家祠堂是教导总队总俱乐部所在地,也是当时的文艺活动中心。总俱乐部专门负责组织、开展各队文艺活动和对外宣传演出活动,毛中玉任主任,郑山尊任政治指导员,成员从各学员队抽调,主要有戴贤忠、孙琳、李初久、沈西蒙、陈亚丁、沈幸之等十几个青年,分别组成了戏剧组和音乐组,在部队广泛深入的开展了一场群众性歌咏运动,在当时被称为“新音乐运动”。
在军部领导的鼓励支持下,教导总队总俱乐部定期于每个星期六下午,在军部大会堂所在地云岭陈家祠堂举行联欢晚会。晚会上,除了表演文艺节目,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袁国平主任等领导还经常为观众作报告。从前方来军部开会的支队首长,如陈毅司令员、粟裕副司令员,也经常在会上作专题报告,介绍抗战形势和前线战士的英雄事迹,很好地教育和鼓舞了指战员和知识分子。
从1938年到1941年,三年时间中,新四军教导总队先后举办5期,并对新参军的知识青年和工人进行短期培训,人数达四五千之多。此外,教导总队还在许多支队设有教导(大)队或随营学校,在一些根据地开设抗大分校。使全军上下学文化知识、学政治理论、学军事技术蔚然成风。良好的学习氛围、艰苦的环境和严酷的战斗实践,加上适当的正规训练,造就了大批政治理论、军事技术、身体素质都过硬的新四军干部,促进了新四军从游击队伍向正规化发展,成为文明之师、人才荟萃之师;大批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才被输送到地方从事基层党政工作,极大地充实和加强了党在地方上的骨干力量,对抗日战争和后来的解放战争起到了人才奠基的重要历史作用。这些教导总队培育的人才在建国后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乃至改革开放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作家斯诺,曾重点考察、介绍了新四军教导总队。他认为“新四军最大的资产,也许就是它的革命传统,那就是:组织的方法,百折不挠的精神,一起战斗的战术”。在他的理解中,新四军最有特色的战术之一就是,通过创办教导总队强化政治教育,因此他引用项英的话说:“政治的领导保证了革命军队的精神思想、生活与其行动。”而“除八路军外,这在中国的军事组织中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