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14年底,全市年鉴工作实现了全覆盖,其中《宣城年鉴》2015卷是第11部年鉴了。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年鉴质量有稳步提高,在全省年鉴质量评比中,屡有斩获。但从评比反馈意见来看,一些细节问题导致了差错率居高不小,影响了我们年鉴工作的整体水平。
中指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共6章46条,其中第一章总则第六条提出了年鉴质量总体要求:观点正确,框架科学,资料翔实,记述准确,编写规范,编辑出版符合国家标准。总则以外的5章,分别是框架、资料、内容、出版、附则,其中第五章出版第三十六条是针对编辑校对的,“ 编辑校对应符合国家出版物质量管理的规定,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我们首先要将差错率降低到百分之一的合格出版物水平,再向打造精品年鉴的方向努力。现结合自身年鉴编纂工作经验,说说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
一、政治差错
1、把领导人的姓名写错,比如“尉健行”误作“尉建行”。有一年,我在印刷厂亲自遇到一件事,一个地市年鉴在彩页文字说明中,将市委书记的姓写错了,结果该市志办的领导亲自带人一本本的处理。
2、领导人的职务不准确,如人大副委员长,表述是错的,应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如(2014年)10月13—1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在宣调研。2015年,张宝顺已卸任上述职务,但年鉴记述的是上一年的事和人,因此没有必要加上“时任”等限定词。
3、涉及港澳台的问题。主要出现经济部类,工业门类,有将港台与大陆的合资办企业称为“中台合资”、“中港合资”;对外贸易中,关于产品出口销售地,将欧美、东南亚国家与港台混在一起说。
二、要素不全
1、图片文字说明,缺时间要素。如举办某项活动、领导视察等都要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年鉴记载的是上一年的人和事,因此注明×月×日即可。
2、实目记述,缺少关键数据要素。主要体现在经济部类,如工业门类的有关主导产条目,缺年产值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等关键指标。
三、简省不当
1、两个百分比之间的表述方式不当。如51%—60%,表述不准确,应作50%~60%,前一个%不能省。
2、5万~15万元,前一个“万”字不能省,否则引起歧义:5元到15万元。类似的8万~10万亩,前一个“万”字不能省。而3~5月,3后面的“月”可以省,因为不会引起歧义。
四、计量单位欠妥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非科技出版物中的数值一般可以“万”、“亿”作单位。年鉴显然属于“非科技出版物”,在允许使用“万”、“亿”为单位的范围内。特别是经济门类,会涉及“数值巨大”的数字。但要注意,数字“可以”使用,但不是“必须”使用“万”、“亿”为单位。当不足1万或1亿,甚至出现小数点后面三位、四位数时,不可再用“万”或“亿”为单位。比如某企业出口值0.0052亿美元,直接写成52万美元,岂不更好。再比如某乡镇面积0.0089万平方公里,简直写作89平方公里。
五、纪年问题
月日简称的表述方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指出,对于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因此,当我们使用以时间为代号的表述方法时,同样使用间隔号。比如,“3·15消费者权益日”。
表示时间,采用每日24小时计时制,时、分、秒的分隔符为冒号,而不是比例号。
六、数字问题
1、汉字“〇”与阿拉伯数字0不能混用。如二0一四年,“二”和“一四”是汉字数字表达方式,“0”是阿拉伯数字,要统一起来,写作“二○一四”。
2、注意“二”和“两”用法的区别。《现代汉语词典》 “二”的解释是:“数目,一加一后所得。”并且特别提醒,“二”和“两”用法上有分别。“两”字一般用于量词和“半、千、万、亿”前:如“两扇门/两本书/两匹马/两个半月/两半儿/两千块钱”。“增长2倍”应写作“增长两倍”。
.3、收购价格138元/百斤,类似的表述方法应改为“每百斤138元”,今年的宣城年鉴有的改过来,有的还未改过来。
七、表格问题
表题表述语言不一致,表题的结尾有“情况表”“简况表”“统计表”“一览表”“××表”“××”等,全书不统一,有些混乱,一般情况下,文字表最后以“一览表”字样结尾,数字表最后以“统计表”字样结尾。今年我们宣城年鉴仍然存在表题表述语言不一致的问题。
八、概念不清
1、编辑对一些概念不清楚,想当然认为原稿错了。比如,林业门类的“林分结构”一词,错误改成“林业结构”。当遇到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电话咨询原作者或上网查查,即可。
2、编辑对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想当然认为是专有名词,而不敢改错。比如,军事门类,“整顿兵组织”实际是“整顿民兵组织”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