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泾县志》(1988—2005)的概况
有着编修邑志传统(自南宋嘉定元年至清道光五年,修志达15次)的泾县,仅用6年时间,两调篇目、三易其稿,修成这部断代志。全书凡39章142.8万字、图片150余幅,堪称鸿篇巨制;断限为1988—2005年,详尽准确地记述了18年泾县环境资源、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社会风貌,实为泾县首部改革发展之史乘。
该志在遵循方志体例章法的同时,有所创新:其一,采用中小篇平行章结构,各章篇幅不求平衡,且将“改革开放”内容散于各章节记述,以利全面反映各业改革发展面貌。其二,特设“宣纸宣笔”和“招商开发”章,将“林业”从大农业中升格为章,以突出泾县特产、山区林业经济之特色和招商业绩。其三,入志人物的处理上,对已故本籍知名人物和对本地影响较大的客籍人物予以传略;对有重大贡献或学术上有一定影响或副厅级以上行政职务的本籍在世人物予以简介;对在县内工作的省级以上劳模或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物予以列表收录;对上轮入志人物,附名录备考。其四,对上轮县志已载的建置沿革、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等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或详略不等地摘录、复载;将下限之后的大事列入附录,以存史料。
选撷部分章节浏览,一是觉得该志记述事业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如:P236—237“土地承包责任制”一目的记述,既反映了承包责任制的演变与完善,又显示出改革的必要性和效益;P602—611“审判”一节,反映了不同时期审判工作的特点与审判方式的转变、执行工作的逐步完善,符合这一阶段审判工作的实际。整部志书遵循了党的宗教政策、统战政策和有关保密规定。二是觉得资料翔实,经过几轮补充核实,资料达到真实性、全面性、系统性的标准。三是觉得行文较规范,采用语体文记述,文风端正朴实。四是觉得各类体裁(述、记、志、传、图、表、录)运用基本得当。《概述》写得层次清晰,有述有议,既朴实又有激情展望。《志》横分门类、纵述始末、述而不论。《传》体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附录》所辑录的文献都很珍贵。条目记述要素齐全,基本把事物说清了。五是志书的版式、装帧、印刷质量俱佳。
二、该志的不足之处
1.部分节目归类不当。如:在“人口·资源·环境”部类中只宜记述环境、土地矿产、人口的现状,“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宜置于经济部类中记述,“人口计划与管理”宜置于社会部类中记述,而该志未将上述3项工作析出。笔者认为,“社会团体(工商业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是松散型的机构,不同于“总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这些带有机关性质的团体,宜将“社会团体”置于社会部类。“人事·劳动”的管理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宜置于“政府”章中记述。将“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宣传工作”中也不妥,现今文明创建不只是“宣传”而已,更多的是实质性的活动。“民族与宗教工作”属党委统战部管理,但记述上宜置于社会部类。将“农村奔小康活动”放在“招商·开发”章不妥,而宜置于“人民生活”章。
2.体裁运用上尚有瑕疵。
①《概述》中将文化节、文物保护、文化卫生体育等创建归为“群众文化活动”,不当。②《大事记》中个别事算不上大事,如:1990年3月县残疾人联合会成立;2001年11月农村电网改造开始;2008年6月《中共泾县党史大事记》有中共县委党史办公室编纂出版等。有的可用记事本末体合并记述,如将“1995年6月25日全县自动电话号码升为7位数”、“1990年12月16日泾县自动电话开通”、“1993年8月15日电话号码由5位升至6位”、“1995年全县所有乡镇开通程控电话”作为一项大事。
③《人物传》中很多人物是生平介绍,无个性;个别人仅祖籍为泾县(如吴菊芳,湖北
宜昌人;吴之翰,不知或许人),出生地不在泾县,也立传了。
④《序》有3篇之多,且未署作序人的身份。“编纂始末”写得过细。
3.些许差错。
①错字可能超出万分之一。“审判”一节1.19万字中有错字4个,如:P602倒数第四行“自己(已)签发”、P605倒数第六行“未(末)经法庭质证、认证”、P606倒数第四行“比例(率)迅速上升”、P607顺数第八行“在收案比例(率)中呈逐年上升趋势”。
P438顺数第十二行“不得以任何名义向与会者直接或变相地(的)发钱发物”、编纂始末P961“前志主编汪渭(谓)”。
②因多字而出现错误,如P608顺数第三行多了一个“等”字;此页顺数第八行工商经营户后多了“经”字,偿还借款前多了“款”字。此页顺数第十八行“占此期间审理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的13.5%”中多了“审理”二字。
③病句如P603倒数第七行“通过‘审判质量年’等活动”中“通过”与“活动”动宾搭配不当,应改“通过”为“开展”。
④标题不妥。P303第四目的标题“家庭与其他服务业”宜改为“家政业与其他服务业”。
三、对该志的总体估价
任何事物难免有不完美之处。虽然这部志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它横陈百科,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泾县人民18年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与各地一样,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其价值是无可替代,足以产生“存史、资政、资商、教化”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