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宣城历史第二卷(1949—1978)》历经10年打磨,于2019年12月正式出版。该书记录了1949年-1978年间宣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29年的奋斗史、变迁史,对宣城社会发展做了最忠实的记录和最本色的还原,读后很受教益和启发。
一、总体感受
1.内容全面丰富,主题突出
全书4编23章,4篇反映四个历史时段,即“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4月-1956年9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56年9月-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 ’的内乱和对内乱的抵制与抗争”(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拨乱反正实现历史性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1949-1978年,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该书也紧扣这一主题,将宣城这一时期历史放在全国总形势的历史大背景中进行记述,从一些专题的选取上看,如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运动、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大跃进”、红卫兵运动、“斗批改”等专题,既是全国党史的重要内容,在宣城历史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些内容都在书中得以全面系统地记载。在涉及各个历史阶段开端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时,均注意了对全党全省重要历史背景的交代,如第一章第四节抗美援朝运动中,先是介绍了抗美援朝运动发生的背景,然后再写宣城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这场如火如荼的爱国运动之中的具体经过。第五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记述先是介绍了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再逐步写到地委是怎样贯彻落实这一决策,包括召开的会议、决策计划、成立的组织机构、实施方法步骤、结果等。这样记述的好处就是不仅说明事实是什么,还说明事实是怎样产生、发展的,便于把握历史全貌。同时,又注重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宣城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及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这一主线,充分表现宣城党组织发展的特点及宣城建设发展的历史规律及经验教训。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有宣城人民当家作主投身全区历史变革和建设事业的胜利与喜悦,有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开拓与成功,有在艰辛探索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辉煌,有从严重错误和危机中,踏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伟大转折,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宣城发展的历史进程。
2.叙述真实客观,分析深入
1949-1978年间的宣城历史也是曲折复杂的,正确与错误相交,成就与问题相随。无论是发展成就还是失误,均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给予真实可信的记载。如关于“文化大革命”,既写“文化大革命”给宣城造成的一系列危害,如党的组织和政权受到极大地削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等,同时也记述了当时干部群众如何在逆境中发展生产,第十九章专门介绍“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建设若干成果。第五章中第二节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先是介绍了“一五”计划主要指标超额完成情况,同时也指出编制出来的计划同实际情况存在差距,执行中不得不对计划进行一再的修改、补充、完善,计划数据的多变和编制时间上的滞后,影响了计划的指导性……。在对历史的评述上,深入中肯,努力从历史资料中揭示本质的、规律性的结论。如第十章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有这样一段评述:“历史地看,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是,由于这条总路线是在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忽视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因而存在严重缺陷。”这些大大提升了全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深刻总结了宣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3.地方特色鲜明,可读性强
地方党史的最大特点是地方性。为了体现宣城地方党史的特点,该书将一些共性资料的记述做到微观具体,通过典型事例和具体数据 突出本地这一事件中的亮点、特点。如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列举了广德邱村区双桥村一妇女新婚期间动员丈夫参军,宣城师范学校和宣城中学全体师生将预备过端午节的聚餐费捐献;宣城一学校12名教师主动戒烟,将省下的钱捐献出来等事例;又如剿匪内容各地党史中都有,但宣城的剿匪还有自身特点。书中就对三类土匪组织如何肃清,具体到歼灭土匪多少名,缴获各种步枪、子弹等多少都做了交代。同时,精选宣城一些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和宣城党组织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的一些工作,彰显宣城地方特色。第二章记述进行的各项民主改革,专门用了一节的篇幅写婚姻制度改革,记述了宣城地委通过正确处理“丹桂村事件”,开展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的全过程。第二十二章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记述,一般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发起是安徽凤阳的小岗村,其实宣城自发尝试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比较早的,是全国农业大包干发源地之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宣城县洪林桥公社鸽子山大队吴西生产队敢为人先,开启“包产到户”的尝试,并取得空前的大丰收的过程 ……展示了宣城党史的丰富内涵。
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都十分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成长壮大,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宣城撤地设市20周年。学习《中国共产党宣城历史第二卷(1949—1978)》,进一步总结研究宣城这一时期的发展成就和历史经验,对于推动宣城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当安徽排头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使我们正确认识党的执政历史,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永葆党的本色。
该书在揭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时,用大量史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宣城的发展和进步。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如何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国家建设,是我们党面临的新考验。这期间,我们党经历了一个个困难,一次次失误,但正是这一次次的教训,使我们党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修正错误,进而不断成熟,执政理论不断完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如何把握国家新的历史方位、回应广大人民现实诉求,全面考验着当代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初心和使命,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是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始终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习《中国共产党宣城历史第二卷(1949—1978)》,让我们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在这一时期探索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坚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经验,至今仍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从的行动指南。正如本书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提到宣城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后,地委结合实际提出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实事求是开展经济建设,文中提到,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实事求是地发展经济,是正确的和重要的,宣城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能够取得良好的开局,得益于这样的方针和原则,后来在建设中的经历曲折,在很大程度上与偏离了这样的方针和原则有关”。当前,宣城面临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的目标,同时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在工业强市、开放融合、绿色发展、优化民生福祉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谋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谱写新时代宣城发展的崭新篇章。
三是使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厚植人民情怀。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9年,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人民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和做法为依据的。如本书中宣城“大包干”的启示。当前,党中央正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只有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依靠人民的身后动力,不断深化改革,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四是使我们正确认识承担的历史责任,始终做到实干担当,不懈奋斗。
党的事业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在《中国共产党宣城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记述了宣城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宣城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的一批实干担当的表率。如地委书记夏德义高压之下,仍带领地委领导班子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全力开展工作。从地委果断处理震动省委、国家水利部和南京军区的宣城、当涂、高淳三县之间的水利纠纷一事,我们看到了他们勇于担当,为民着想的作风;还有地委第一副书记王恩茂,身处困境,却坚持率先垂范,深入工厂、农村第一线,了解掌握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他们身上的品质,他们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倍加珍视。今天,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如此接近,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作为复兴路上的推进者和主力军,我们要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要能负重、敢担当,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三、有益启示
对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来说,学习《中国共产党宣城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不仅仅是重温党的历程,感受党的伟大坚强,更重要的是在对历史的回望、思考中,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加坚定党性,激发不断进步的动力。
1.要勇当发展尖兵。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意味着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超越性、突破性的工作,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作为不懈追求,拿出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开足马力打好头阵。只有每个单位、每个人都保持高涨的工作激情,保持强烈的争先创优精气神,才能以各个行业、各个系统、各个单位的好成绩汇聚成全市“争当排头兵”的好局面。
2.要争当岗位先锋。思路、目标确定之后,成功的要诀全在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地做。要抛却一切私心杂念,心无旁骛、殚精竭虑地去谋发展之计、干发展之事。加快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一件件实事的落实,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一项项工作的推进。我们要把工作岗位作为主阵地,埋头苦干,对我们党史地方志部门而言,史志研究更是来不得半点浮躁和浮夸。一笔一划书写的都是时代的痕迹,传递的都是时代的声音,要始终端正态度,更好地宣传党的历史,传播党的信念,弘扬党的精神,让党的声音传的更广、更深入。
3.要甘当铺路之石。伟大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延续,要有耐心耐力、持久发力,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像接力赛一样,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传。为此,我们既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对既定的目标任务咬住不放、一抓到底,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甘当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甘作默默无闻的铺路石,不计回报、甘于奉献,在新征程中用坚若磐石的恒心干出一番事业,不负组织和人民的重托,不负新时代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