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志(1988—2005)》,于2012年4月由黄山书社出版面世。这是泾县文化建设中一件盛事,也是宣城市二轮修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标志着泾县二轮修志工作圆满完成。
志书上限1988年,与首部新编《泾县志》相衔接,下限至2005年。全书39章,170节,类目565条,142万字,图表410幅,内容涵盖了泾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通览全志,感觉总体质量较高。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不仅是因为该志观点正确,内容全面,资料翔实,体例完备,文风朴实,装帧印刷精良,更是因为经过编纂者的精心雕琢,志书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鲜明,成功地反映了1988—2005年泾县历史和现状的全面地情。
一、县域地方特色鲜明
地方志的地方特色,又称地方性,是地方志首要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区域,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的影响,各项事物有鲜明的差异性,这些不同点就是特点与“个性”。编者了解地域“个性”,把握地域“个性”,并将其全面、准确地表述出来,反映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1.设林业章,突出山区特色。泾县是山区县,全省主要林区之一。当地独特而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丰富的森林与物种资源、森林旅游资源。全县木本植物有70余科,约660余种,国家级保护植物10种,省级保护植物12种;县政府批准挂牌优先保护的名木古树162株;野生动物156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4种。志书将林业从大农业中分出升格为独立章,下设五节。详细记述了1988至2005年,县委、县政府制定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林业,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世行贷款项目造林、林业第二次创业工程、万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促进了全县生态建设和林业快速发展。突出林业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设宣纸宣笔章,突出文化特色。宣纸是泾县特产。泾县被国家有关机构命名为“中国宣纸之乡”。泾县被国家批准为宣纸原产地。“红星”牌宣纸为中国驰名商标。当地形成了宣纸、书画纸产业集群。宣笔在泾县的生产源于秦代,几经兴衰。2000年,“三兔”牌宣笔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证书。志书将宣纸宣笔从工业中独立出单独设章,下设宣纸、宣笔两节,详细记述了宣纸、宣笔的历史渊源、生产流程、经营管理等,突出了泾县深厚的文化底蕴。
3.设旅游业章,突出自然地理特色。泾县南依黄山,西临九华山,襟抱太平湖。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小桥人家,风景如画。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游历泾县,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古绝唱。泾县是光荣的革命老区。有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激战地、烈士陵园和王稼祥故居等。2005年,泾县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志书设置旅游章,下设四节。其中旅游资源节,分红色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三大类,重点记述了22处27个景点的位置、景观;在旅游市场节下,采用了与其它章节详略互见的方式记述了当地宣纸、宣笔、茶叶、木梳、琴鱼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读者从志书中了解到泾县有如此众多的旅游景点和特色商品,定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往观光。
4.设立“云岭新四军军部与皖南事变”专志,突出老区特色。有点中国近现代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泾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里发生了闻名中外的“皖南事变”。1961年,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15个、安徽省当时唯一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AAAA级景区,2005年被列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和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志书在概述中简要记述,另借用年鉴做法在档案史志章后设立了“专记”。专记分为新四军在泾县云岭期间的军政建设、皖南事变、新四军纪念地、纪念活动、新四军研究等五个部分,从时空上完整地体现红色泾县的特色。
二、新时期时代特征鲜明
地方志的时代特征,又称时代性,是地方志的基本属性之一。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发生发展的,志书的时间特征就是时代性。1978年以后,我国进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志书的断限为1988年至2005年,正处于这一新时期。编者从谋篇布局、内容记述等方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1.记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全志39章,其中经济部类有城乡建设、交通、电力、邮政电信、水利、工业、宣纸宣笔、农业、林业、商贸、粮油、旅游、招商开发、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等16章。其他部类中也不乏经济建设内容的记述,如,自然地理类中,记述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土地矿产资源利用开发;政治部类,记述了党委、政府的战略性决策,包括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政策、措施、重大项目等;文化部类,记述了文化市场、科技服务、科技成果及推广应用等。在类目排序上,经济部类前置,紧随自然地理部类之后。上述章节的设置和内容记述,反映了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基本国情。
2.记述改革开放,反映全社会发生的变化。江泽民同志指出“新时期最鲜明时代特点是改革开放”。志书中,改革开放没有单独设章,而是融入各行各业各项事业中进行记述,贯穿于全书的始终。概述对改革开放作宏观记述。大事记中记改革开放的大事、新事、特事。专志中则在章下设节或目专项记述改革开放,如住房制度改革、邮电体制改革、工业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商贸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税务体制改革、党政机构改革、教育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部分内容借鉴了年鉴的框架模式,直接通过章节目的标题,形象反映改革开放新生事物,如,招商开发、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私营商业、对外贸易、社会服务业、工业园区建设、个体私营经济管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出入境管理等。从志书记述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与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张扬了改革开放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使人看到改革开放伴随着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3.记述精神文明建设,反映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同时,又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实施了若干重大的战略部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在上一轮志书中基本上没有专门记述。新方志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记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志书在县委章宣传工作节下设精神文明建设一目,重点记述了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志书突出反映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新时期时代特征的重要标志。
三、几点不足
完美无暇的志书是没有的,二轮《泾县志》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以下仅仅谈谈我个人看法。
1.上限不齐。志书为断代志,上限为1988年。凡例规定,对前志中相对静态事物,有详略不等的摘录或复载,如建置、区划,分别从汉、唐宋记起。还有的内容,由于掌握资料的差异,有的在上限以内,有的在限前,如人口章中人口结构节,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记起;人口章中人口控制节,普遍从20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记起。这些都造成志书的上限不齐。
2.扶贫开发内容较为薄弱。扶贫开发是党和国家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1986年泾县被确立为省重点扶持贫困县,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过多年的发展,泾县已“脱贫摘帽”,被调出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志书在招商开发章下设了扶贫开发节,但内容记述较为芜杂,脉络不很清晰。
3.辑录限外资料实无必要。二轮《泾县志》下限为2005年。但志书附录中最后部分,记述了2006—2010年大事选记和2006—2010年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况。这些内容是下一轮修志将要记述的,志书随意突破下限,属自乱体例。从所记内容来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况”实际上就是年度统计公报,存史的资料价值不高。从使用角度来看,读者一般不会想到从这部志书中查阅其下限以外的资料。
总之,二轮《泾县志》在资料翔实、内容全面的基础上,较好地把握了县域地情,虽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鲜明的好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