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业务研究 > 方志年鉴 > 志鉴评议论文

一部难得的地情资料著作——《宁国市志》评介

发布时间:2019-09-16 14:49 信息来源:《志鉴评议论文集》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宁国意取《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自东汉末置县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著名古邑。大自然赋予宁国的青山秀水、清新空气和宜人气候,造就极佳的生态环境。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称号。

宁国有良好的修志传统,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前,编修《宁川志》,已轶。此后多次修志,留存下来的有7部旧志。新中国成立后,该市又较早完成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宁国市志》(1978—2003)采用小篇的章节体形式,共设42章217节。此外,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志末设置附录和索引。该志体例完备,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分类科学,装帧精美,堪称上乘之作。该志的特色与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地方志书有“一方全史”的美誉,它最大的优长之处就是在记载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上,为其他典籍难以企及。从宏观上看,《宁国市志》除概述、大事记、附录、索引外,共设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土管理、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电力、邮政电信、水利、农业、林业、乡镇企业、工业、商贸旅游、财政、税务、金融、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宁国市委员会、中共宁国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宁国市人民代表大会、宁国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国市委员会、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生活、民俗、人物、乡镇(街道)概况、艺文等42章,涵盖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宏观内容非常齐全,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且编排有序,层次分明,归属得当。从微观上,一般记载内容都细分到“目”或“子目”,记述十分详尽,以“交通运输”为例,第一节公路,下设公路道路设施、公路桥梁与隧道、公路车站、公路运输、运输企业5目,第一目公路道路设施,分设省道、县道、乡道3个子目,详尽地记述宁国市境内3条省道、14条县道、30条乡道,对每一条道路的长宽、起止、建设时间以及投资款等都予以载录。第二目公路桥梁与隧道,下设省道大桥、省道中桥、省道小桥、县乡道大桥、县乡道中桥、省道隧道6个子目,记载41座大中小桥和4个隧道。该志对道路、桥梁的记述可谓具体入微,详之又详。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宁国经济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尤其是公路建设,发生突飞猛进地变化,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公路建设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密不可分的。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便利的交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宁国连续4年能稳居全省十强县(市)之首,与全市交通的大投入、大建设分不开的。

再以农业章为例,该章设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农业管理与服务、农业区划和农业综合开发、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节,全面反映宁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第三节农业区划和农业综合开发,节下分设农业区划、农业庭院经济开发、农业低荒资源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建设、农村能源开发等5目,对农业区划的调研与设置、农业综合开发的几种类型都予以翔实记述,资料极为丰富,一个个鲜活的农业数据、一幢幢崭新的民生工程、一幅幅美好的乡村新貌,跃然纸上,令人振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宁国市历任领导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农业作为全市各项工作之本,认识到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全市富。统筹各方,全面布局,谋划农业之长远发展,筑牢农业之根基,切切实实做了大量深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志书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也不为过的。

为增容志书资料,利用“专记”体裁,全志共设宁国撤县设市、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上海“小三线”建设与接收改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6个专记。这些专记收录的都是有特色、很重要的资料。但受志书体例的约束不能深度展开记述,用“专记”形式予以体现,是恰到好处的。编者巧妙地把握点与面的关系,紧扣深化志文内容这个基本宗旨,更有效地突出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极大地丰富该志的资料性和可读性。

二、精雕细刻,特色鲜明

地方志志书既要展示地方特色,又要体现时代特点,《宁国市志》在这两个方面探索非常成功:

第一,该志篇目设计充分展示地方特色。地方志是一地综合地情书,而地情又是有鲜明个性和特质的,如何把握和凸显一地的基本特色,并充分反映到志书中特别是篇目中,彰显个性与亮点,避免千志一面,是地方志工作者着重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宁国市志》的编者在挖掘地情方面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对于自身特色有了全面把握,体现在篇目设计中,比如,宁国的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84.9%,故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之称,境内森林密布,物种丰富,有着“天然氧吧”之美誉,为此该志单设“林业”一章,分设7节,全面记述境内的森林资源的分布储量、植树造林的方式方法、森林保护的政策措施、林业的开发利用以及林政的监督管理等等,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此外,还附设“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2个专记,详实、深度记述山核桃、元竹作为宁国的两大名片的历史由来和鲜明特质,充分凸显浓郁的地方特色。

再如,宁国曾在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出现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四大名旦”,声名鹊起,影响甚巨,由此获得安徽省“发展乡镇企业功臣”等称号。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乡镇企业逐渐式微,被民营经济替代。但这段历史不能抹掉,该志将乡镇企业一块升为一级类目,单设一章,分设发展历程、企业概况、企业管理、企业选介4节,实事求是地记载那个时期乡镇企业发展的全貌与历史成就。宁国的县域工业在全省是名列全茅的,这既得益于宁国东向发展战略的引导,更归咎于宁国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智慧,志书在工业章中,用6万余字的篇幅,浓墨重彩地记述该市工业体制改革历程、工业发展成就,用史实与数据展示宁国“工业强市”的独特优势。

第二,该志的篇目设计充分凸显时代特征。地方志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地情汇录,必然会烙下时代的印记,因而,反映时代特征也是志书编纂者们肩负的使命,《宁国市志》是一部续志,详今略古,续而不断,但其记述的重点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2003年底,这段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因此,改革开放是该志记述的重点,该志采用分散记述方法,把农业、工业、商贸、金融、财政、税务、社会保障、人事、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改革放在相应章节中记述,既突出特点,又便于操作,相得益彰,此法符合续修志书的体例要求。

第三,该志的篇目设计彰显基本国策的首位度。基本国策即国家的基本政策,是党和国家对关系全局利益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工作所规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它通常是国家管理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政策,是国家规范全国范围内较长时期行为的总政策和在某一基本领域所实行的主要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政策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也最大。该志编者敏锐地把握到这一点,独具匠心,在志首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土管理、环境保护等3章,充分展示该市在贯彻基本国策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及其成效,资料翔实,数据给力,令人耳目一新。

三、行文规范,语言流畅

地方志要求语言严谨、简洁、朴实、流畅,这无疑是对志书的基本要求,《宁国市志》坚守此规,通篇行文规范,一律采用语体文,即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除引文外,不用文言文、文白相夹的半文言文、方言、土语、俗语和口头语等,做到修辞恰当,逻辑严密,言之有物,言必有据。编者在坚持志体的底线同时,力求语言美。实践证明,只有语言美的志书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指出:“志书一定要可信、可用、可读。可读要写得精炼优美,引人入胜,读志如看画听乐,爱不释手。文字水平要高。不少名史、名志都是优秀文学著作,影响深远。”王朝闻先生也曾说过:“方志要写成富于魅力的、可读的教育人民的东西,不要写成流水账,不要写成简单的结论。”《宁国市志》的编者们在这方面可谓深思熟虑,用笔精到,广征博采,披沙炼金,洋洋近两百万言,文字处处显得很精炼干净。如,志首的概述有这样一段话:“天目山深处的夏霖,一年四季泉水潺潺,多条瀑布凌空而下,有的像烈马奔腾,一泻千里;有的像观音撒露,飘飘洒洒。其背后山峰,古称禹尧尖,传说当年大禹治水路过此地。石柱山有‘石壁如柱,突兀而出,高二十丈许’,侧面看,酷似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有石槽从山顶而下,犹如一个巨大的滑梯,神奇莫测……”这段形象化语言将事物的性质和形状,鲜明而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如临其境,如触其物,效果远非一般枯燥呆板的语言可比。该志中像这样精彩之言,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四、传承人文,留住乡愁

志书在突出地方和时代两个特色同时,如何彰显地方人文特色,传承地方文明,也是二轮修志的着力点。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五年来,全国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执着守望、辛勤耕耘,地方志工作成绩斐然,这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谨向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崇高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为弘扬优秀传动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批示高屋建瓴,意义重大,充分体现地方志在人文传承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宁国市志》在这方面做得很给力,人文色彩比较浓郁。单设“艺文”章,分设著作、诗词选、文选、楹联选4节,收录唐代以来宁国仕宦、文人、学士、名僧、乡贤留下的著作与各类文学作品,以及外籍名人创作与宁国相关的作品,历史跨度大,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一些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2014年12月,中央召开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新型城镇化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中的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很好理解,就是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更多的是指自然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东西;要“记得住乡愁”就是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主要是指历史文化层面、精神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到底什么是要记得住的“乡愁”呢?我的理解是,乡愁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或经历过的事情以及熟悉的事务的记忆、怀念、同感和向往,是内心深处那份最亲切、最柔软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愈加强烈并倍感珍贵,进而变成一种精神的寄托与支撑。《宁国市志》可以说是全体宁国人的精神家园,从志中我们不难发现丝丝乡愁。广大农村还保留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在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性的生活方式中传承至今。这些民俗活动同样是一代代农村居民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记忆,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生存的根和精神归属。《宁国市志》单设“民俗”章,系统地载录宁国境内各类各种民俗,内容非常丰富,读起来,倍感亲切,一个个传统习俗洋溢着浓郁的泥土味。我想每一个宁国人看过之后,无不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儿时的味道永远留在舌尖上、味觉中、心坎里。

编纂志书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严谨的学术探索过程。《宁国市志》的编者们以地情研究为基础,边编纂,边思考,边研究。同时他们也吸收志界最新理论成果,用以指导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并举。这些有益的探索在《宁国市志》中得到充分体现。总之,《宁国市志》一部资料翔实、人文厚重的佳志良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