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志(1978—2005)》自2005年2月启动编纂工作,至2013年6月正式出版。全书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分29章142节,200万字,系统地记述了28年间广德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总体看来,志书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有突出的特色和优点,值得总结和借鉴。同时也难免有欠缺和不足,值得思考和探讨。
一、关于断限和复载资料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首部《广德县志》(简称前志)下限是1986年。《广德县志(1978—2005)》(简称本志)是续修,上限是1978年,与前志时限交叉9年。这么处理,“旨在突出记述广德县改革开放以来全过程及改革开放初期取得的成绩”。具体做法是,“前志已记载的,本志适当复载;涉及广德人文、历史方面的资料,前志限于当时情况未能记叙的,本志作为新增内容予以补记;一些必须完整记叙的内容,扼要追溯至事物发端”,“对前志已记载的全县自然环境、资源、文物古迹、民俗等内容,为便于读者了解全貌,本志予以适当复载”。在编纂过程中,编者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对自然环境等基础史料的复载;在概述中对历史与现实状况作概括的介绍;正文中对部分事物发展的历史进行追溯;艺文部分收录著述、论文存目;对前志已载的人士,根据史料修改增补后复录等。应该说,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至于因为志书的断限问题而割裂了事件的连续性和志书的完整性。但是,有的部门行业从成立起介绍单位沿革变化,有的就只是从限内写起。所以编者需要考虑的是,哪些内容是必须完整记叙的?有什么理由和标准?另外,附录中有限后史料辑录(包括2006年至2010年大事记),上限之前的大事记如果也能重新补录,则更能反映全貌。
二、关于篇目结构的问题
本志按照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逻辑顺序,在政区、自然环境、环境土地人口之后,就是城乡建设、交通、电力、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内容,相对集中,然后依次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逻辑清楚,结构严谨。但是,第二十五章将科技、体育合为一章,似乎有些不妥,可能是因为两部分内容都不是太多而凑合的缘故。另外,第十一章商贸旅游,第一节商贸体制从微观层面介绍商贸系统行业及企业具体的改制情况,第二节商贸体制改革是从宏观角度介绍整个商贸系统全面的改制情况。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宏观在前,微观在后,先写整体,后写具体,宏观中有微观的表现,整体改制中具体的事例支撑,两者联系紧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书中将两者分开记述,导致内容杂糅,又将记述顺序颠倒,导致逻辑混乱。通观全书,仅第二十五章第二节体育中设一“专记”,在整个篇目结构中很突兀,而且根据内容来看(亚运会火炬传递),也并没有设专记的必要。即使要设专记,广德县28年的发展历程中应该有比这件事更值得专门一记的事。
三、关于记述方法的问题
志书编纂要求横排门类、纵述史实。首先要分好类,类下内容按照时间记述。本志有的地方做的不够好,如P636统计调查与普查,按照时间顺序来记,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985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993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6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和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等,看上去稍显混乱,其实可以按照各种类型的普查先分好类,作为子目,在每个子目下再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另外,纵述史实不等于一个年度一个年度地记下去,如P463-468预算执行与预算调整,从1986到2005年,每年一段文字,类似流水账;P634价格管理,也是逐年记述,写到2003年时,有这样一句话:“圆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实际完成275万元,为计划任务的105.8%”,这就明显带有部门志的痕迹,是部门的工作混入了事业的发展。这样偏离了主线的材料是必须要舍弃的。纵述史实要求看清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找准关键节点,写出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而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一条直线到底。
四、关于凡例、编纂始末的问题
凡例共十点,列举一些需要说明的事项。其中,第二点和第四点都是关于复载资料的说明,没有必要分散为两点。凡例的说明也不需要评论或者指明原因,如第八点对“本志所引用的数据”的评论“均具权威性”;第九点说明面积单位后括注“亩”是“遵群众习惯”;第十点关于资料来源,一般不注明出处,不需要说明原因是“为节省篇幅”。编纂始末有些叙述过于详细,稍嫌繁琐,倒数第二段说资料来源其实是对资料的处理,最后一句话“志书正文插图照片主要选自《2006年广德年鉴》及县志办所存资料”,凡例第十点已经列举资料来源,并说明不注明出处,这里不需要再特意说明。总之,凡例与编纂始末的文字不够简约精炼。
五、关于概述、大事记的问题
概述的写法,从实践情况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纵向依时记述,一种是横向分块记述。本志采用后一种,除了基本情况外,将主体内容分为五块,每一块内容里面又分为若干小块,每小块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如第三块下除综合经济外,分农业林业、工业乡镇企业、商贸粮油旅游、城乡建设、交通电力邮电等五小块,每小块从历史上的情况写到下限时段,中间择要选择几个时间节点,“新中国建立后”的字样基本在每小块都出现,导致整个概述中出现很多次,使整个概述看上去很散乱,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不便于掌握总体情况。如果采用纵向依时记述的方法,首先分好时间段,每段时间内概要介绍全县各个方面发展的情况。这样写的话,不仅每段时间内的情况自成整体,一目了然,而且前后时间段的情况便于比较,层次比较分明,总体脉络也比较清楚。
大事记的记述时间一般到某月某日即可,本志有些时间具体到上午、下午、晚上,有的甚至到几时,如P19“9月1日上午 省长孟富林一行来广德县了解1月至8月经济建设、抗洪救灾和‘八五’计划安排情况。”这件事似乎没有必要具体到上午。另如P41“4月18日上午8时至5月7日上午8时 邱村镇方村发生严重猪5号病疫情,县政府决定对邱村镇实施疫区紧急封锁,封锁时间自4月18日上午8时至5月7日上午8时。”因为前面时间过于具体,造成简单重复。
六、关于章节下无题序的问题
本志29章142节,其中18章60节下有无题序。有的章下有节下无,有的章下无节下有,有的章节下俱有,有的章节下俱无。有的无题序较长,有一页多,如P383第十一章商贸旅游;有的只有一句话,如P663第十五章第一节党代表大会。有的无题序真正起到钩玄提要的导读作用,如P211第六章电力的无题序,从民国时期乡绅自办的小型发电厂,到60年代前后的公私合营,再到世纪之交的电网改造,直到2005年全县电力情况的总体介绍,纵述了整个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脉络清晰;有的只是虚话空话,如P269第八章第七节农业综合开发的无题序“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根据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形势所实施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一项重要方针政策,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措施,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加工产品自身增值与创税,使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中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又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源。”毫无实际意义。在志书编纂过程中,无题序一般是编者所加,需要根据每章每节的内容考虑具体写法,是概述沿革,提示梗概,还是贯通门类,彰明因果,或是述中夹议,点明要旨;同时又要从整本志书的角度来做形式上的统筹安排,既要使无题序能发挥作用,也要避免因层层设序导致的重复问题。
七、关于人物篇外人物的问题
除人物篇外,志书记载人物一般采用以事系人的方法,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本志除人物篇外,几乎没有人物活动出现,全书只见数据不见人,好像在这28年的时间里,没有值得记的人物事件。有的地方应该提到人物姓名的都没有提到,如P39“县政府表彰了全县2000年至2001年度水利兴修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花鼓乡、祠山岗乡获得先进乡镇一等奖。”就记到这里,先进个人没有点名。另外,除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负责人以及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书中也记了少数人的姓名。同样是县直机关,群众团体记了,大部分没有记;同样是群众团体,工会、共青团、妇联记了,残联、科协没有记;甚至是附的协会,经纪人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消费者协会记了,私营企业者协会没有记。记与不记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八、关于图、照、表、索引的问题
本志卷首有彩照104幅,内文有插图62幅,对于一部200万字的志书来说,数量不算很多,效果也并不是很好。①卷首版面过于紧凑,多数页面有六幅左右图片,不够大气;②办公大楼、企业厂房之类的图片较多,反映人们活动的图片较少;近期的图片较多,反映社会发展变化轨迹的图片较少;③不同类的图片数量差别较大,如教育文化这一类,两版共10幅图片,9幅图片是学校大楼,只有一幅图片是文化类的;④领导视察的图片都有明确的时间,不需要在领导人职务姓名前加“时任”的字样,造成时间概念的重复;除领导视察的图片以外,其他图片都没有注明拍摄时间,资料性不强;⑤内文所有插图应该与示意图一样标出图序“图×-×-×”,与图题空一字同行排,位于图下方;⑥内文插图不建议选取人物个人照,尤其是人物简介部分。
表格①表题表述语言不一致,表题的结尾有“情况表”“简况表”“统计表”“一览表”“××表”“××”等,全书不统一,有些混乱,一般情况下,文字表最后以“一览表”字样结尾,数字表最后以“统计表”字样结尾,这样统一处理,就会规范很多;②所有续表应该在表格左上角标出“续表×-×-×”字样;③表格的备注栏建议取消,如P734“1978年至2005年县政府正、副职领导名单”中部分备注为“挂职,籍贯不详”,可以采用表下注的形式统一说明;另外,籍贯格式不统一,有的只写××省、××市,建议统一为××省××市(县);④表格设计要简洁,不能人为复杂化,如P1005“1996年至2005年广德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管理情况表”,在表头各目下加了一列序号,表下以注的形式列了三个公式,是以序号代入来计算的,使得本来很容易的表格复杂化,而且其中一个公式还是错误的,更容易误导读者;⑤人物表也是表格,应该与正文其他表格一样编排表序“表29-3-×”。
索引①如果图有图序,图的索引前不必标明章节名称,图、表索引的格式就很整齐;②如果人物表有表序,索引中人物表不必单列,应与其他表一起排;本志人物表表题在正文与索引中有出入,如正文是“受国务院表彰的人物”,索引中是“国务院表彰的先进人物”等;③没有主题索引,是为遗憾。
九、关于语言文字、数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的规范问题
①机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可以简称为××部,但不能简称为国家××部,如P36“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表彰广德县”;②职务简称,人大常委会主任不能简称为人大常委会主任,如P46“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邹河”;③行业术语不宜缩略,或者括注说明,如P18“2月28日上午,县政府召开全县工交生产座谈会。”不知“工交生产”为何意。④人名后不加“同志”等情感性称谓,如P724“唐期鹤同志”;⑤志书应用简体字,不能夹杂繁体,如“於”字在凡例、概述、正文、编纂始末中多次出现,应改为“于”;⑥纪年不能汉字夹杂阿拉伯数字,如P125“1984年元月17日”应改为“1984年1月17日”;⑦容易引起歧义的数字范围,如P20“2500~3000万元”应改为“2500万~3000万元”,P442“2~3%”应改为“2%~3%”等;⑧数字有多个0的,可以改为以“万”或者“亿”为单位,全书要统一处理;⑨本志面积单位一般由亩改为公顷,书中部分地方仍用亩,如P750“特大山洪灾害后,补种早翻早20000亩,抗旱抢栽双晚100000多亩”;⑩外文符号改为中文,如P211“110KV”应改为“110千伏”;⑪计量单位要用全称,不能简写,如P750“土石方45万方”应改为“土石方45万立方米”;⑫多字、多标点符号等硬伤问题要注意校对,如P614“召开第一届会议厌”多了一个“厌”字,P969“做到人手一1册”改为“做到人手一册”,等等。
优秀的志书都有类似的成功之处,每一部志书的问题却各有不同。虽然《广德县志(1978—2005)》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本文淡化了志书的诸多优点,主要写了一些欠缺和不足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许有所裨益。不妥之处难免,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