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业务研究 > 方志年鉴 > 志鉴评议论文

年鉴编纂工作要特别加强队伍建设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27 09:58 信息来源:《志鉴评议论文集》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和同仁:

大家好!

市地方志办公室举办这样一个研讨会,让我们这些难得一见的全市方志工作者聚在一起,商讨年鉴编纂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这对推动宣城的年鉴编纂工作有深远的积极意义,我们也倍感欣慰!

宣城的年鉴编纂工作已有多年历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即便有些后来者,现在也已经迎头赶上,今天大家在一起谈谈年鉴编纂工作。就目前情况看,虽然年鉴编纂工作有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改进和加强,但是,加强队伍建设乃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故而借此机会,谈谈我们的看法,并就此请教于各位专家和领导。

一、不容乐观的队伍状况

无论做什么工作,人的因素总是第一,年鉴工作当然毫不例外。年鉴工作作为地方志工作的一部分,实际上年鉴队伍就是地方志队伍。那么,宣城的年鉴队伍即地方志队伍状况如何呢?也许,我们这些基层的同志看得不够全面,不够清楚,但是,我们的领导应当是看得全面,看得清楚的。坦率地说,宣城的年鉴队伍或者说地方志队伍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先看专业队伍。一是机构设置,宣城各地,包括市里,在一轮志完成后,机构均与档案合并,甚至与党史合并,三家合一,这就给地方志工作造成了先天不足的毛病。而且,这种先天不足,不是我们说改就能改的,我们能做的,只有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地工作,以弥补这种先天不足。当然,合并或者三家合一,自有它的道理,但是给地方志造成的先天不足也是客观的,何去何从,那是另外的命题了。二是人员编制,尤其在基层,人数上“一只鸭子打水不浑”是常事,即便是市里,有“三三两两”的专业人员已经非常好了。这个问题在二轮志完成后,逐渐显现出来,领导们都以为你们任务完成了,不再需要多少人员了,有个“留守”就不错了。谁曾想,编纂年鉴,任务并不比编纂志书轻松,人员问题也就特别突出了。三是年龄状况,各地情况大致差不多,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不知道市里有没有招收新人,旌德在前些年倒是招了一个本科生,考走了,人家根本看不中这个职业,只把这里当做跳板了。为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再看业余队伍。志书编纂的特点是“众手修志”,年鉴编纂的特点同样是“众手编鉴”,一部年鉴的优劣,业余编纂队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年鉴内容涵盖全社会的七十二行三十六业,至少要求这一百零八个行业的一百零八将提供资料,涉及面这样广,不说编稿,仅仅就组织、发动、布置、督促等工作,就够我们忙乎的了。

可见,要做好年鉴工作,首先做好队伍建设工作是何等重要!当然,队伍建设问题不仅仅是机构设置、人员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员素质问题。

第二、不可忽视的业务培训

一支年鉴编纂队伍,尤其是组建不久不够强壮的队伍,学习和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专业队伍如此,我们的业余队伍更加如此。在学习和培训上,无论是一轮志,还是二轮志,那种从上到下的重视、扎实和自觉,至今仍然让我们怀念。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一轮志,还是二轮志,我们都打了胜仗,我们的地方志工作者才在社会上有了让人尊重的一席之地。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做的不如以前了,甚至已经开始断档了。因此,为了重振雄风,我们必须重振旗鼓。

首先,强化专业队伍培训。客观地说,我们的专业队伍,虽然专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还真不敢说!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地方志专业人才本身人数就少,再加上专业队伍中的人,许多是组织调动改行的;二是学习没有形成风气,培训没有形成制度,尤其在基层,学习和培训几乎是自生自灭状态。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好好反省,应当好好向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学习,他们的老师不经培训不得上岗,他们的医生不经考核不得执业,他们那样的庞大队伍都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基层,尽管我们不要求出高级专家,但至少我们要从外行变成内行。对这些“外行”调进地方志专业队伍时,我们组织过几次专业学习培训?这个问题一定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切实解决“专业”队伍不“专业”的问题。

其次,重视业余队伍培养。培养,意思是除了业务培训,在业务之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由各行各业各色人等组成的业余队伍,几乎是“乌合之众”,他们流动性大,在工作态度、文字水平、业务能力上的参差不齐,是可以想象的。同时,这样的一支业余队伍还受到本行业本部门领导的直接影响,甚至干预干扰。要带好这样一支队伍,确实不容易。我们以为,要想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应当努力做到:一是建立长期联系联络的关系,鼓励他们经常写稿经常投稿,并逐渐形成骨干队伍;二是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交流、业务培训等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提高自己的水平,并逐渐形成学习的风气;三是要经常地不失时宜地表彰他们,尤其在他们的领导面前表扬他们,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支队伍的凝聚力。

第三、不可或缺的社会待遇

这个问题,是年鉴编纂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

地方志系统在组织人事管理上由于属于“参公”,所以就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专业技术行业无专业技术职称待遇。这是这支队伍的致命伤!

在基层,教育、卫生、文化、党校哪个专业技术行业没有职称晋升制度?哪个专业技术行业没有高级技术职称匹配?唯独,地方志没有。不知道市里、省里有没有,反正旌德县从来没有过。就说“参公”了,没有职称晋升了,那为什么教育、卫生、文化、党校他们既有“参公”又有职称?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是地方志行业自己不作为造成的,留下来如此可恶的后遗症。

在基层,我们有些同志工作实绩真的很突出,主编的志书、年鉴,拿出来完全可以评个副高级职称,从而名符其实地享受社会待遇,尤其是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待遇。可惜,地方志没有这个制度,你工作再好、实绩再突出,即便是著作等身,你只能是个小科员,最多设个“总编”头衔,这在基层不过是个科级而已。这种不公平,已经让我们的地方志人才流失殆尽,当这些人才流向教育、卫生、文化、党校等行业后,评个副高职称是没有问题的,优秀的甚至可以评上正高职称。我们有些同志本来是热爱地方志的,面对这种尴尬局面,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希望可以尽快结束这种尴尬,给我们地方志专业技术人员一个晋升的机会,让我们的队伍迅速成长壮大。

年鉴编纂队伍建设目前虽然还有些困难,但是,随着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党和政府对地方志事业的重视,年鉴编纂应当不成问题,主要问题就是体制机制问题了。而其中,核心问题就是队伍建设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我们的领导下大决心的!

好了,说的不对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