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业务研究 > 方志年鉴 > 志鉴评议论文

存史与资治 精品断代志——读《宁国市志》(1978—2003)有感

作者:吴云驾 发布时间:2020-07-07 09:17 信息来源:《志鉴评议论文集》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新出的两卷本《宁国市志》(19782003),淡黄的盒装非常考究,承载着太史连纸的厚重和韵味,一番捧读令我爱不释手。编者序中期望此志可以“成为宁国广大市民的‘案头书’,成为指导宁国发展的‘教科书’,成为展示宁国风貌的‘地情书’”,这与我读后的初步印象相吻合。

作为1997年版《宁国县志》的续志,一本断代志书,洋洋洒洒200万字,历经十年而面世,实属不易。通览全书发现亮点颇多,特点显著,尤其在“存史、资治”方面充分凸显了方志的核心功能,不愧是一部既能传诸后世,又能服务当今宁国建设的精品志书。现将自己读《宁国市志》的一些粗浅感想写出来,抛砖引玉,以就正于志书编纂者和地方志理论研究专家。

 

 

中国自古注重“存史”,国史二十四巨著连绵举世无双,而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章学诚语)其“存史”的价值亦不容低估。自唐宋以来方志备受人们重视,宁国莫能概外,据考宁国历史上曾先后11次修撰地方通志(见高生元《宁国志书源流》),已知宁国最早的地方志——《宁川志》,就编修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之后,最负盛名的是明嘉靖《宁国县志》与民国《宁国县志》。而如今刊行的《宁国市志》则开创了宁国断代志的先河,填补了一项地方修志的空白。

志者,记也。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认为:“夫以方志保存史料之繁富,纪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纪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纪;纪经济,则有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纪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寺观、祥异;纪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从这一点看,《宁国市志》把改革开放以来宁国二十五年翻天覆地、变化万千林林总总都写到了,给读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科学的资料,其“存史”价值彰显无疑。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本志在资料编纂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首先体现在内容全面,正如本志序中所言:全志四十二章“全面准确记载了19782003年宁国市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演进,天、地、人、事、物,无不犁然悉备。”不仅如此,它对宁国改革开放二十五年的全方位介绍也最为详实,没有“之一”。如第十四章工业分5节来论述,谈工业体制改革、工业结构、工业行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业园区,篇幅占了33页。再如:第三十二章教育共8节,分别从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中专与高等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教育经费与设施、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读过之后让我对改革开放以来宁国教育的发展轨迹有了更全面细致的了解。

其次,此书工程浩繁,八种志书体裁齐全,以志为主,述、记、传、图、表、录、引并用。特别在体裁运用上有诸多亮点:1)各领域的分志介绍是本书的主体,按照事物性质横排门类,其架构宏大、完备,结构合理不用我多说。2)全书的总述、每个章节文前的综述与正文的纵述,让读者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加上7篇“专记”,如宁国撤县设市、港口湾水库等,这样的编排大大增强了记述内容的系统性。3)大事记部分置于概述之后,不仅有19782003年的,在附录中还增加了20042012年的大事记,它与概述互为经纬,使读者能管中窥豹与通览全局兼而有之,可见编者的匠心。4)值得一提的是,志首选取彩色地图、照片166幅,直观地反映了宁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也使本志文图并茂,锦上添花;基于全球化背景和宁国走向世界的需要,本志还增加了外文目录,其前瞻性不言而喻;“引”部分充分考虑到志书属资料性工具书,编者在志末设置了主题、表格、人名和艺文索引,从而使读者用志更加方便、快捷。总之,本志体例设置科学,内容包罗万象,体裁运用娴熟,值得点赞。

二是“特”。这里是指《宁国市志》在编写中着力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笔者高度认同这一见解:如果一部地方志不彰显地方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同样缺乏时代特色,也就不符合当代修志的基本要求。那么,宁国的地方特色有哪些呢?从第二章自然环境中,我们知道山区县雨水充沛,地少林多,山清水秀;在板桥自然保护区分布着珍稀植被群落——甜槠林、青钱柳林和毛红椿林,以及矿产资源欠丰富,各种灾害频发。在第十二章林业中,获悉宁国是安徽省主要林产区之一,是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古树名木繁多,1996年还被授予“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宁国牡丹也久负盛名,成为江南牡丹的代表。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处处可以看到宁国人拥有“翠竹精神”所发出的耀眼光芒。

改革开放是当今最大的时代特色,而发生于这个时代的新事物、新措施、新产业、新生活在《宁国市志》中随处可见,如:在第十三章乡镇企业中,笔者看到宁国人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实现自己两次腾飞的历程;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宁国市连续8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的称号;看到中鼎、宁国市耐磨材料总厂、飞达、亚夏等一批著名企业,正是它们将宁国人不甘人后,敢闯敢干,先行先试,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传遍淮河两岸和长三角,使宁国跻身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此外,志书还重点介绍了工业体制改革和工业园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老城区改造,小康村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型,人事制度改革,关注民生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卫生改革,等等,所有这一切无不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

三是“真”。存真求实,“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述而不作,是编志者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宁国市志》在述事记人输送正能量的同时,编者也谨守尊重事实的“史德”,注意记述的客观性,如:在附录中辑存了一些原滋原味的文献资料,譬如1984年宁国县人民政府颁行的《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十条规定》,1997年制定的《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2001年宁国市委通过的《关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尽快融入江浙沪经济圈的决定》等重要文件,让我们真切认识到宁国改革开放留下的一个个坚实而清晰的“脚印”。又如:大事记中对1989年“六四风波”善后处理没有有意去“避讳”,书中这样记载道:8511  清理4月中旬至6月上旬在北京以及其他城市发生学潮中参与动乱、暴乱的人和事。另外,对发生在港口煤矿的三次矿难死伤人数作了如实记载,而1992年一场车祸引发群体医闹事件和2002年因水库搬迁导致的群体上访事件也记录在册。编纂者深厚的方志学涵养、开放包容的胸襟和严谨的治史态度,令我等肃然起敬,由衷敬佩。

四是“新”。时代在变,因此方志工作者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编撰中既要注重传承方志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更要善于创新。如:续志在“人物”一章坚持“生不立传”的千古定例,同时在“人物传”之外对有突出贡献和有代表性的在世人物,又以人物简介、人物名录与人物表的形式予以收录。又如本书为断代志,上限为1978年,下限为2003年,但是为方便读者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增强续志的实用性、系统性,“自然环境”和“艺文”两章按统合古今要求记述,而志首地图、照片内容则下延到2012年。本书还力排众议,破旧立新,大胆尝试“专记”的形式,对撤县设市、港口湾水库、上海在宁国的“小三线”、“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普九”义务教育、非典等境内具有重大意义的七项大事进行了系统介绍。此外,在出版纸质续志的同时,也制作了光盘,据说网络版正在筹划中。这是1997年《宁国县志》出版时完全想象不到的。

 

 

“黄金有价,方志无价。”古人不仅通晓方志“存史”的价值,还十分看重方志在治理地方中的“资治”作用。南宋郑兴裔认为:“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可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明代杨宗气也说过:“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概言之,方志“存史”是为了鉴往知来,有资于治道,也就是说“资治”应成为修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里“资治”不能狭义地理解,它的“以资治理”起码应包括志书的资政、教化、服务、科研、交流等功能。《宁国市志》是否具备以上功能呢?毋容置疑答案是肯定的。编纂者在序中预期续志“阅之可观兴废知得失,以资借鉴社会发展;览之可明艰辛晓盛衰,陶冶热爱宁国情操”,这已清楚地认识到编志、读志、用志三位一体,市志在宁国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具体表现在:

一、可以发挥市志的资政功能。唐太宗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市志是地情资料的“百科全书”,含有大量富有价值的资讯,可以为主政者认识、研究和管理地方,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如:“概述”部分介绍了宁国历史风物、经济崛起的历程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状况,指明了促进宁国大发展的战略和新思路,这对当今和将来宁国再上层楼无疑于打开了一扇“窗户”。又如:工业园区建设、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这些重中之重的领域,如今在市志中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和所需要的参考资料,从而对政府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有益的帮助。再如:从市志“自然灾害实录”中找出某些规律,对现在抗灾防灾具有指导和借鉴的现实意义。从国土管理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市在建设用地管理、基本农田保护等方面规范、有序,成效显著,但是从非农业建设违法占地清查结果来看,违法占地相当严重,仅19911997年就有1165宗,而结案率在80%以下;19882003年全市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53起,占地6万多平米,虽然多数得到处理,但是这类现象时有发生值得当政者思考应对之策,加强预防。还有续志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共宁国市纪委审查党员干部违纪案件817件,以及生产企业重大安全事故10件,这些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如此市志的史料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可以得到彰显,地方管理、决策也就可能避免或减少失控和失误。

二、可以发挥市志的教化和服务功能。章学诚认为:“史志之书,有裨风教。”尽管他说的是用封建伦理道德来感化人,有其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但是市志收集地方资料,积累地方文化,确实能够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宁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有利于本地文化的传承,同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宁国、热爱家乡的精神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市志里“美德善行选录”和“人物”中的一些名人事迹可以激励后人,不断开拓进取,追逐人生梦想,发挥名人嘉德懿行的示范效应,有助于塑造宁国人崭新的精神风貌;从市志“电信业务”中电报、大哥大、BP机、小灵通等记载,我们可以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记忆;从“艺文”一章所载的宁国历代优秀诗文、楹联中,以及“民俗”中那些不该遗忘的约定里,现代宁国人不仅可以找回昔日的辉煌,找到这个移民城市的“根”,也大大增强了宁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深入骨髓的那份自信、自豪感!一本方志在手,信手拈来不求。在平时教学中我就经常运用本地课程资源,联系身边实际,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解读课本内容,事实证明学生对此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

三、可以发挥市志的科研和交流功能。本志绝大多数内容是按照专志编写的,对以后各个行政部门研究自己的历史和续写新志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这为将来写一部地方通志也有着收集、保存、整理地方资源的基础作用,特别是通过本志的撰写锻炼了我市方志工作者队伍,提升了方志工作者的整体水平。笔者为自己能够参与续志的审校而感到荣幸,同时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志书编写者的艰苦付出和价值所在。随着宁国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地位的加强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我们期望市志在宣传宁国、外塑形象方面将越来越多地发挥其特殊效用。

 由此可见,《宁国市志》的优点颇多,举不胜举,以上只是个人读志的一点粗陋的认识。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宁国市志》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些许遗憾,笔者本着负责、求是的态度借此一并提出,以资参考。如:一部断代志200万字,篇幅过长,如果是通志和下限延伸到2014年又会写多少字?因此在资料的取舍上完全可以更精炼一点;编写时间过长,“十年磨一书”,下限离现在太远,这样就导致2003年以后形成另一种“断代”,常常给读者一种“踏空”的感觉,使人怅然若失;某些表格数据欠全面细致,如“人口结构”中有迁入、迁出的数据,却没有“籍贯”的有关内容,从而无法得出宁国是个“移民城市”的概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