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学习文件,搜集准备资料
我大学学习的专业是英语,在退休前虽曾在很多杂志和省、地级学术会议上发表十几篇学术论文,但这些论文大多数是属于英语专业。我一向喜爱文学,有兴也写过一些诗、文,这当是广德中学与县教育局推荐我的原因。但如何编县志,还得要学习。4月下旬,县志办组织有关人员和我去绩溪、旌德两县考察学习,也取来一些他们编志的启动方面资料。我学习了相关文件,代拟了《关于开展地方志续修工作的通知》,6月20日由县政府办向全县印发。认真研读了《续修指南》等书,参考怀宁、南陵县志初稿,我编写了《〈广德县志〉续修篇目及编写任务分解》,报市方志办审查通过。
动员大会后,各单位行动迅速,续修县志工作大幕正式拉开。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均安排了1名分管领导负责,组成编写部门志的写作班子,确定1名主笔,名单报送县志办。县志办随时保持同各单位的联系,我和县志办工作人员则跑遍了县直单位和各乡镇,均跑了多遍。根据一些单位的要求,我及时编写出适合各单位具体操作的《编写提纲》。2006年3月至7月份,近半数单位陆续交来初稿。对各单位的初稿,均认真审读,根据续志的写作要求,提出书面《修改建议》;对修改后的稿子,再审读,未达要求,还要他们再修改补充。2006至2007年县志办的主要工作是催要各单位志稿。
根据《安徽省地方志工作条例》,2007至2010年,我先后对《广德县民政志》《广德县农税简史》《广德县人民法院志》《广德县财政志》进行审稿,并从中找出对于编纂县志有用的资料,丰富县志内容。审稿中,发现有的部门志所写内容,对有违背史实、或跨区域、或突破时限之处,则按《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明文要这几部部门志改正过来。审稿过程,对我说来也是一种学习。
还有时限调整问题。2005年2月县方志办给县政府的《汇报》,确定为1988年至2004年。根据《安徽省第二届三级志书编纂工作实施通则》规定,要“全面、系统、完整地记载我省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故在政府办下发的续修《通知》中,将上限提至1978年。2005年7月,启动续修县志不久,全县对县直党政机关和乡镇进行了又一轮撤并重组,如不即时将下限作适当调整,要求新组建单位按其职能界定完成《续修篇目》的要求,那些被撤并了的单位和乡镇,就找不到人为它们写志稿。虽然当时在县内征求意见时,一些人不仅对时限上提有意见,认为只应从1988年写起,直接衔接前志,他们对广德的省级开发区单列一节等细节,对“前志补遗正误”均持异议。也难怪他们,他们根本不了解二轮续志的有关规定,凭自己老观念、老人间感情提意见。不过,能提意见也很好。
我还利用启动续修的时间间隙与收集各单位资料的空闲,通读了明清4部《广德州志》和专业志《祠山志》等文献史料,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多达600余页),“古为今用”,给史料考证提供了依据,也为给1996年版《广德县志》进行勘误和补遗,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一面总纂,一面学习
2007年10月,开始总纂《广德县志(1978—2005)》。编纂组当时有原县志办工作人员1人,他提出总纂农业章;增聘了2位同志,1位安排他将财政局近40万字的志稿缩编为2—3万字,他也很努力,花了几个月时间缩编至4—5万字;另一位,我给了较详细的编写提纲,要他总纂乡镇章,一个多月过去,他什么也未编纂出来,只好叫他做做校对,他原来是教初中英语的,后来叫他搞英文目录翻译(最后定稿的目录译文,我用上了一些词汇和可用的部分);剩余部分只有我自己1人承担。至2008年4—5月间,总纂初稿终于完成。当时是完稿一章,就请打字社打印一章,安排人校对,校对者发现不妥处,立即告诉我,及时修改,纂成第二稿。7—8月份开始第三稿编纂。至年终完成了188万多字的《广德县志》(评议初稿),在县内反馈给各单位,送给部分长期在广德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广泛征求意见。至2009年6月,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单位和个人都用书面或口头表答了他们的审阅意见与建议,不少单位还提出要为他们单位增扩内容。反馈意见中也不乏离奇的,如有个别单位要求将他们单位开展活动时唱卡拉OK也写上,这当然不能采纳。我们反复研究了所有反馈意见,进行认真筛选,采录有价值意见,着手第四稿修订工作。第三稿还报送市方志办,2009年3月份市方志办提出了修改意见。在第四稿修订过程中,根据市方志办的意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至2009年6月下旬,完成了第四稿《广德县志》(评议稿),约180万字,报送省方志办。
2006年4月至2012年12月,我还参加了《宣城地区志》和旌德、绩溪(2次)、宁国、泾县、宣州、郎溪等市、县、区志评议会的评审。开评议会前,要阅读志稿,肯定优点,指出其不足,写出评议意见,在评议会上发言。我觉得,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是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不断提高。
三、不断修改,不断完善
3月份,县方志办领导觉得参与总纂工作的另外两位同志,一位去国外探亲,另一位似无事可做,决定辞去。这样,参与后一阶段工作的只剩下我和县方志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这也意味着,送市、省的多次送审稿的文字改稿、增补内容、目录及英文翻译、附录和索引的编纂、校对等后期工作,我只得全部承担下来。
4月中旬开始,我向32个单位征集补充材料,给有关单位写补充材料目录,对每一目内容还提出具体写作要求。补充材料延至10月中旬才基本交齐。找齐补充材料也颇费周折,写县政府《施政纪略》一节,只有依据各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20世纪90年代有四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未归档案局入档,政府办也找不到,最后不得不向分管副县长李建平,烦扰他解决,还好,他设法找到了。关于广德县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名单,县人大、县政协一个名单也找不到,我则利用两次去省里开会机会,请省志办开介绍信,商约时间,由省人大、省政协负责保管这方面资料的同志帮助查找到。后来县政协编政协志,广德县的省政协委员名单,还是我要的。
2010年12月初,按省志办《参考篇目》修改的《广德县志》(送审稿)完成,约170余万字。
我一边征收补充材料,一边修改。对于报来的复核意见,再次查找档案资料与文件核对,凡属历史事实,又在县志时限范围内的内容,皆补录入志。
10月中旬完成送审第三稿。
2012年4—5月,为志前几幅地图,先后去省测绘局3次,与技术人员面对面敲定了志前的广德政区图、卫星影像图。
四、力排干扰,据国家正史、史志记载修志
修志过程中,广德也有一些杂音,人不多,噪音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
1.关于“广德埋藏与太极洞”。我到编志办公室不久,有人找我,送来一大叠材料,要我给太极洞“平反”。起初,我不知他们用意是什么,只得收下材料,没说什么。他们走后,向参加过上部县志编纂的人打听,方知1996年版《广德县志》没有承认“广德埋藏就是太极洞”。这次续志,他们不仅要我们承认“广德埋藏就是太极洞”,还要我们去省方志办为之“平反”、正名。作为主编,必须研究此事,原来是:太极洞,《大明一统志》(1461)称大洞;明《州志》有“大洞,一名长乐洞”记载,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州志》才有“俗称太极洞”之说。太极洞之名最早记录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一篇《记》中曾提及。此前一直称大洞,亦名长乐洞。明、清《广德州志》记载得清清楚楚。太极洞这一自然景观,现已被国家认定为AAAA级风景区。其实,早在1981年就被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评价为“桂林山水,广德石洞”,可见太极洞的身价。至于广德埋藏是不是太极洞?明代小说编纂家冯梦龙在其小说中曾写:“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这三绝,一年止则一遍。唯有钱塘江潮,一日两番。”广德埋藏既是自然景观,何能“一年止则一遍?”谁也不可能查找出冯梦龙说过、写过广德埋藏就是太极洞的史据。其原因很简单,现今太极洞有现在之名时,冯梦龙已去世40年了。将广德埋藏说成是大洞,始于1956年版《警世通言》时,严敦易先生在小说注释中说:“安徽广德地方有长乐洞,又称大洞,洞深广莫知所穷,这大概是旧时对于有关这个洞的一些神话传说,具体的情况叙说,今已不传。”《警世通言》出版者在《出版说明》中声明“也酌加了一些注释,可能有不确当的地方,希望得到指正。”但多年来少有人注意,人们也难查有关史料进行专门研究,故无从说起。1986年,广德开发此洞时,有人将《警世通言》推荐给具体负责开发的人,他看到了小说和注释,如获至宝,对原文未能理解,即加以不恰当的渲染,勒石于岩,立碑于洞口,传之也广。史实是:广德埋藏是广德祠山庙的封建迷信活动,在宋代已颇盛行,州官因其有伤风化,屡加禁止,《宋史》与《广德州志》中多有记载。《祠山志》载:明代,曾数次派高官致祭,以致明代传播甚广,冯梦龙将其编进小说,完全不足为怪。1987年修县志时,就有过一番争论、探究,《志苑》还发表过研究文章,指明了历史真像。1996年版《广德县志》没有采信“太极洞就是广德埋藏”的观点,理所当然,是正确的。这次续修,又沉渣泛起。为了回答他们,我于
2.关于“祠山文化”。前已述及,宋明时期广德祠山埋藏会颇盛行,南宋即编有《祠山事要指掌集》,据说现今国家图书馆还藏有明宣德八年(1433年)《指掌集》。广德县目前藏有光绪十二年前后编的《祠山志》,纵观全书,若要说文化,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民间信仰的祭祀文化。就《祠山志》所录,祭祀规模宏大,宣称出生于汉代神雀(汉代无此年号)年间的张渤,本人欲开通自长兴至广德水道,未果,在横山顶修道成功,至南唐封王,其妻、其妾封妃,其子、其孙在宋代封侯。对于这些记述,《祠山志》(始编于1239年前后)原编者南宋周秉秀在《正讹》中指出:“创书之初意虽美,终类矫诬。”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年间(1586—1592年)原编次周宪敬写道:“世系相承之谱,顺灵发迹之由,咸不可考。”“埋藏之设,侈费太过。”“捐之黄壤,迹同暴殄。”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吴宁谧评:“繙阅全本,不可卒读,盖荒诞不经,率多矫诬。”这些都白纸黑字写在《祠山志》中,现代研究祠山文化的人均视而不见,却选择《祠山志》中有利于他们观点的记载,推而广之。甚至还将地藏王金乔觉也拉到广德来,说是争宝地,这本身就有点荒唐。又如,《广德州志》载有朱元璋曾驻跸祠山庙,有《幸横山》、《幸祠山》题诗,他们便扩大、创造出朱元璋在广德写了至少还写有5首诗,游览了柏垫,广德是朱元璋“龙兴之地”云云。其实《明史·朱元璋传》和吴晗著《朱元璋传》中,均无朱元璋来过广德的记载;两首题为朱元璋写的诗,翻遍1989年安徽古籍丛书《明太祖集》,也查不到,更不用说其余的诗了。要知《明太祖集》是依据明万历本,参照明初和嘉靖本校订而来的。问题是:祠山文化不是不可研究,我以为应把握一个定位,找准切入点,根据史料进行真的研究,而不可臆度、望文生义,杜撰历史,更不宜把一些与主题不相干的材料都堆集来,使所谓的研究成为一个大杂烩。
故在《县志》附录中收有《广德县若干地名史料辑录》,全部选用《二十五史》及明清《广德州志》所记史料来回答上述几个问题,未用我自己半句话。
3.关于岳飞在广德。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据《宋史·岳飞传》《金佗稡编》《三朝北盟会编》载:岳“飞自建炎三年(1131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起离建康府,至广德军界,与金贼六次见阵。”十二月二十六日军溃于建康,岳飞“移军入广德军钟村”。次年正月初七(宜兴县令记为二月),移屯宜兴。明代《广德州志》也记载了这一史实,还记载了次年六月“岳飞破戚方於广德军”苦岭。至于岳飞在广德战斗遗址,明清多部《广德州志》除钟村、苦岭关外,还记有扎寨圩、草场圩两处,对其他传闻遗址,清代多部《广德州志》均加以纠正。可到了20世纪90年代,岳飞在广德遗址越编越多,甚至有人撰文称:广德“是岳家军的建立地。岳飞在广德的抗金胜利,是南宋抗金战争的转折点,也是南宋王朝得以建立的起点。因此,岳飞真正建功立业是从广德开始的。”“岳家军是在广德起家的,是在广德组建并逐渐发展壮大的……岳字大旗是在广德第一次树立起来的”。他们还编造了一个又一个遗迹(多达29处),称系引自宋史和《行实编年》卷一(应为《金佗稡编》卷之四),他们甚至连《金佗稡编》的书名是那几字也未搞清,写为《金陀萃编》,4个字错了2个。只要与历史著作校对一下,奇文当然要露馅。但大多数读者是看不到原著的,易被在广德颇流行的所谓文集所蒙蔽。
《县志》附录收有《岳飞在广德史料简编》,回答了岳飞在广德的遗迹。
五、对《广德县志(1978—2005)》的自我感觉
1.把握住了政治原则
在《凡例》第一条,明确声明:“《广德县志(1978—2005)》,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记述广德县28年间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保存翔实的地情史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是这样宣称的,也是这样做的。《概述》叙述了广德简史、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建国后特别是近30年经济发展,对未来的展望。大事记则记述了广德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等各方面发展情况,这些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和人民政府作用。“政府”章还专门写有“施政纪略”一节,这一节逐年记述,所有材料来源,均来源于历年人代会上县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资料详实、数字准确,经受过县人民代表的检验。各章节材料均来源于各科局与乡镇,写的内容是他们所做、所历之事,如有偏差,党和政府定会干与。我们在撰稿过程中,发现任何不妥文字,也一一予以删除,一定要把住政治关。
省方志办批准同意《县志》出版后,志稿交黄山书社审阅,阅稿中,黄山书社一位年青编辑,对“公安”节根据县公安局提供材料记述“1989年、1990年至1999年广德县公安机关为稳定广德社会秩序,为贯彻中共中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结合‘严打整治’而采取的一系列做法”内容,该编辑一再要我将之删除。我提出“这些内容彰显了广德县公安部门在特殊时期所做的工作与所起的作用,并未涉89动乱。”而该编辑坚持认为:“1989年的政治风波是敏感题材,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中央也无文件发行,所以还是删除为好。”我只得回复:“关于1989年政治风波……邓小平在1989年就已作了结论;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报告》中就明确写到:‘……平息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2009年10月3日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和2011年7月21日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都一字不改地写上了这段话,难道这不是‘统一定论’?还要什么人审批,才能算是‘统一定论’?2009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则明确指出1989年政治风波是‘极少数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制造反革命暴乱’,是“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和扶植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活动。’同1989年一样,1990年至1999年,广德县公安机关为贯彻中共中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结合‘严打整治’在广德采取了一系列做法,目的是为稳定广德社会秩序,这从根本上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难道错了?……难道非让‘车匪、路霸’也在广德横行,才是对的?县志为什么不能记?”该编辑甚至还要我“可参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创新》。”(该节与书社编辑交流详情可参阅作家出版社2015年3月版《陈骅诗文选集》,PP.126—129)后来据另一位与我直接联系的编辑告诉我:“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请示到书社总编,才肯定了你的意见。”最后,我们的《县志》才得以通过黄山书社编辑审阅关。
我认为:不论什么人干扰,县志编写与最后出版,一定要把住政治关。
2.把住了史料质量关
在编写过程中,除依靠各单位原上报材料外,对涉历史性质的材料,均查对文献与档案,如前所述岳飞在广德经历,有的乡镇夸大其辞,说岳飞在该乡镇留有多少遗迹与宝贝。我不仅查阅《宋史》有关文献,我还特意托人购《金佗稡编》一部,看到了岳飞在其奏报中是怎么说的。县文管所有人建议一定要给清乾隆年间的陈锡立传,说其历史上如何,不信查宗谱。我们则去杨滩乡通过乡政府设法找到记有陈锡的宗谱,查对谱中所记,内容与之大相径庭,远不如《乾隆志》的记载。该宗谱保管人还向我们要全宗谱的为首两卷,经交流解释,方知他们的《宗谱》为首两卷正是向我们提建议的人拿去的。史据不足,当然我们不能为陈锡重新列传。四合乡志稿记到始建于唐代崇法寺,到底现今崇法寺是个什么样,我们去了该乡,亲自看过,对存世的碑一一查看照相,最后在县志中如实记写为“有始建于唐代的‘崇法寺’。”在县宗教管理部门批准的寺庙中,有一座紫金寺,位于邱村镇下寺李村村黄金山下,2005年我去下寺乡,乡里说2004年底始建一座寺,希望我能记一记。后来曾有人撰稿则称“紫金寺始建于宋代,毁于‘文革’中。”于是,该寺宣传材料便称“始建于宋代熙宁年间。‘文革’中紫金庵遭劫,未留片瓦。”经查对明清5部《广德州志》与1948年的《广德县志稿》,全无黄金山四周建寺庵的记载。他们还曾通过关系找过县里某领导,想开点后门,作点假,但我们仍坚持“2004年10月始建。”(见县志P.1189)。还是黄山书社的那位编辑,对我们写“以宣州广德县为军”、“俘虏签军守领40人”,要我们将“军”改为“郡”,将“签军”改为“监军”,这是对历史无知的乱弹琴,宋代的“军”是比县高一级,级别与“府”相当的行政区划,“签军”是金兀术强押北方百姓在金军前当炮灰,哪能与一些朝代的“监军”相比?甚至连引用明志中“故老相传”也要我改为“古老相传”。作为出版社编辑,不知这些历史,不知词义,凭感觉、想当然去审稿,真遗害无穷,真要去查查工具书,学习学习,切不可自以为是。我们当然不能采纳。也有个别单位要否定前志与《皖政辑要》关于天主教在广德传教历史的记写,却又不拿出有价值证据,当然也不能采信。
在修改志稿过程中,一再要求各单位认真复核史料。如县民政局报来复核材料,我发觉“救灾扶贫·赈灾救济”2004年的记载前后不相符,我只得去县民政局面对面核对,结果确如他们所核对的,只能在志书中记上:“注:
3.尽量保存当代史料
明代2部《广德州志》均记录了“州统乡九,都六十有八”,且记录下地理位置。清代2部《广德州志》不仅记录了9乡68都名称,还记有“州为坊十有六,为保四百二十有一”,记有各坊位置及得名原因。对各乡所属保,均一一列名。对属县建平也将坊、保一一列名入志。若要查清光绪七年(1881)的广德大小地名,一查便知。1996年版《广德县志》列名至村(居)民委员会。20世纪50年代各地曾办过互助组、合作社,不用说互助组,就是合作社名字,现在还有几人能说得清楚?受明清《广德州志》启迪,这轮续志,决定不仅将各乡镇的行政村(社区或居委会)全部列名,还列名到所辖村民小组(居民小组)。不管将来行政区划如何调整变化,但总算把至2005年的村民小组记录下来了。
4.严格遵循《地方志书质量规定》
(1)这是一部续志,也即是断代志。涉其时限,《凡例》中明言:“本志上限起自1978年,下限至2005年。本志与1996年11月出版的《广德县志》(简称前志)时限交叉9年,旨在突出记述广德县改革开放以来全过程及改革开放初期取得的成绩,前志已记载的,本志适当复载;涉广德人文、历史方面的资料,前志限于当时情况未能记叙的,本志作为新增内容给予补述;一些必须完整记叙的内容,扼要追溯至事物发端。”故各章各节记述的事物均从1978年开始,有的要迟些,那是因为此前某件事尚未发生。有些记述发端时间要早些,如“电力”起自民国13年(1924年),那是因为广德刚引进了小型发电厂,以后又历经磨难,至1963年浙江向广德供电,1987年结束由浙江供电,广德有了第一座110KV变电所。又如“商贸”中破产企业——县百货公司,成立于1951年,到1978年,五金、交电、化工从百货经营范围划出,另成立五交化公司,2002年,百货公司经县法院裁定破产,自1951年至2002年,县百货公司完成了生存全过程,其始既早于1978年,其消亡也早于2005年。
《凡例》中言:“本志主要记述2005年以前28年间动态变化的事物,对前志己记载的全县自然环境、资源、文物古迹、民俗等内容,为便于读者了解全貌,本志予以适当复载。”有关这些内容,“予以适当复载。”复载也不是原文照抄,而是根据现状作补充修改。例如,1996年《广德县志》中广德地貌的山丘与低山,有些海拔记错了,我们则根据县人武部军用地图予以更正。又如广德主要山丘中,记述了海拔135.5米的山关岭,而对133.3米的横山只字未提,是不是仅因为矮了0.2米?横山在《新唐书·地理志》即有记载,是历史上的名山,现今又是“横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山,当然要补记入山丘处,在桃州镇“特色”处还作了较详细地补充。分两处记,一涉地貌,一涉人文历史,合并在一起,似有点不伦不类。“自然环境”章的“气候”,对“历年各月降水量”与“历年、月平均气温”,则都是记录1978—2005年的数据。“自然环境”章的“自然灾害”也记录是1978—2005年间的事。
(2)疆域:《凡例》言,“本志记述的疆域范围是2005年广德县现行区划范围,被撤并的乡镇由新划入的建置区划中记述,越界不书。省直属或外省市所属单位在本县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活动,仅记述该单位简况。”广德地域,沿袭已久,无什么变化。省直属或外省市所属单位在本县有三个:安徽省祠山岗茶场,虽为省属企业,但地域在广德,土地权属未变化,在“农业”章列一节。浙江省长兴煤矿公司,自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办,公司驻地新杭镇牛头山村,地域属广德;1996年改制,称“长广集团公司”,到2005年,已非昔日繁茂,仅留下一些机构在新杭镇境内,列入“工业·采掘业”节。上海市白茅岭农场,即上海市白茅岭监狱,系上海市监狱管理局下辖的行政单位,地址位于郎溪、广德交界的丘陵地带。土地权属仍归郎、广两县,以“附”列入“公安”节内。
(3)全书框架: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全书“由述、记、志、传、图、表、录、及索引组成,诸体并用,以志为主。”志首是《概述》《大事记》,经纬县情,概述县史,总摄全书。重头戏设部门志29章,先经济基础(1—14章),后上层建筑(15—28章)。类为一章,次设节、目及少量子目;个别章节设“专记”,以记述具有特殊地位的事件;一些章节正文之后,以“附”记录某些事件或单位(团体),既区别与正文而又表示与正文相关联。《人物》章为传。图、表穿插于各章中;地图、照片,集中于卷首。卷末设《附录》,含:一、重要文件辑存;二、历代修志纪略;三、广德县若干地名史料辑录;四、岳飞在广德史料辑录;五、1996年版《广德县志》补遗正误表;六、限后史料辑录(由两部分构成:(一)2006年至2010年大事记;(二)2006年至2010年广德经济社会发展纪略(这也是对这部志下限的补充与延伸)。
(4)《人物》章中“人物传”:坚持生不立传;前志已收录、不属本志时限范围内人物,根据史料修改增葺后复录;增记外籍人士,旨在记录对广德人文历史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人物;应属本志收录范围而前志已载的人士,据新史料增补后复录。对在社会工作中、或在学术上、或在文化界作过一定成绩的广德籍人士,列“人物简介”。“人物传”、“人物简介”,排列均以生年为序。所录史料均要有据,不可夸大其词,如自诩“X岁能书,X岁能文”之类,一概不录。设“人物表”,主要汇列长期在广德工作的本地、外籍人士,受到过省(省委、省政府)、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个人及获得高级职称的人士,为广德记录一个历史人才库。注意区分荣誉称号区别与等级,“先进工作者”不能写为“劳动模范”,明明是厅局级奖励,不能拔高为省部级,更不能将厅局以下奖励冒充为省部级。
(5)编纂文体:概述以叙为主,兼有议论;大事记用编年体,间有运用记事本末体;余用记叙体,横列门类,纵记史实,存真求实,述而不议。涉建置沿革,前志记叙有不少史实与正史相左处,适加考据。对一些不宜写入正文的术语、条规等解释词语用括“注”列于文中。全书除引录历史资料外,余均为语体文。
时间表述、称谓、名称、数字、计量等,均按《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如“公里”改为“千米”等。遵群众习惯,“面积”单位后,括号注明了“亩”。循环小数,通常只保留2位,末一位四舍五入取值。
(6)资料来源:资料来源:省、县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二十五史》,明、清两代6部《广德州志》,权威性的学术专著与期刊,县域各单位编写的部门志或资料汇编。史据无考的传闻、传说,本志概不收录;与史籍有抵牾的,适加纠正。为节省篇幅,一般不注明出处。
所引用的数据来自统计部门,统计部门没有的,则由主管部门提供。
5.不足之处
(1)编纂这部志时,尚未见到《永乐大典方志辑佚》,故编纂《历代修志纪略》时,仍按原有手头史料编写,将[宋]淳熙《桐汭志》与(宋)绍定《桐汭新志》列为官修的两部佚志。这两部志也确佚失,但从《永乐大典方志辑佚》所存资料看,淳熙《桐汭志》、绍定《桐汭新志》均尚存有部分佚文。还另存有《广德军》志佚文存在。所存佚文情况:《桐汭志》12则,《桐汭新志》6则,《广德军》志1则。细渎所存佚文,根据所标记的年份,《桐汭志》中的12则,有4则应归入《桐汭新志》,即《桐汭志》存佚文8则;《桐汭新志》中的6则,有2则记年在绍定五年(1232)之后,一则标有淳祐十二年(1252),另一则标有宝祐二年(1254),还有一则既标有绍定四年,还标有绍定六年、七年,则似也不宜归入《桐汭新志》,故《桐汭新志》增4则,去3则,当存佚文7则。《广德军》不知系何年所编纂,但从所存1则佚文所记内容看,范仲淹系北宋在广德任司理参军,钱公辅系北宋治平年间广德军知军事,洪兴祖系南宋绍兴年间广德军知军事,则《广德军》志当为南宋所撰无疑。若都应从《桐汭新志》剔出的佚文3则归入《广德军》志,从时间上看似无矛盾,这样《广德军》志则存有4则。《广德军》志的编纂时间当不早于宝祐二年(1254)。
若编纂《广德县志(1978—2005)》时,见到这19则佚文,包括稍后见到的《太平寰宇记》、《元一统志》中涉广德军、路的条目,我一定会将作为附录载入。
(2)省地方志办公室批准《广德县志(1978—2005)》出版时,并建议我们交方志出版社出版,我向县局领导报告此事,县局领导说已定为黄山书社了。
县局将《广德县志(1978—2005)》的出版清样给我看后,我发觉下册开头应加上“(中文)目录(下册)”(仅12页左右),但新任局领导告诉我,“已报县领导批过,不能更改。”我说:“你们报县批准时,也未征求过我主编意见。现在我去帮找县领导,行不行?”他也不同意我去。就这样,下册前缺半部目录,我觉得终为憾事。
六、体会与建议
1.编纂者一定要认真学习、读懂编志的相关文件,熟记于心。重要文件要随身携带着,以便随时查阅。办事时,切不可违背上级机关规定的条规。切不可按自己的情绪、情感来办。
2.要读点史书与查阅历史档案,特别是与所编志相关的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切不可望文生义,更不可延伸杜撰。特别是读那些与事件相近的史料记载,切不可以后人猜测或杜撰的资料作佐证史据。要分析、研究史料,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3.主编应将全志框架、各章目录与安排,熟记于心。这样才可知道要选取哪些史料与资料。对于资料征集要不厌其繁,不管是深入单位三次、五次,一定要取到合要求的资料。